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是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的集合体,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合二为一的有机体,具有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天然优势。草原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可以换算成“钱”,彰显金山银山的“钱库”作用。
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
草原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能够提供多样的、高价值的生态产品。
草原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和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提供初级产品供草食动物消费,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2021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近6亿吨,折合干草1.9亿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产草量18万吨,按照每吨1000元计算,天然草原打草价值可达1.8亿元。
草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能够对降水进行截留、吸收、贮存和净化,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对维护国家水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原植物贴地面生长,根系发达,根冠较大,根部生物量一般是地上生物量的几倍乃至几十倍。草原植物根系及枯落物不仅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有效减少土壤水蚀和风蚀,对土壤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据李建东、方精云主编的《中国草原的生态功能研究》,草原在提供初级生产、碳蓄积、气候条件、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养分固持、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核算,云南省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总价值为每年4979.58亿元,相当于2019年全省GDP的21.44%。
草原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改变草原和大气间水分和能量交换,将植物体内水分转变为水蒸气散失到周边大气,发挥着降低局地温度、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的重要作用。草原植被通过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以及阻挡、过滤、吸附、滞留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发挥着净化、优化空气质量的作用。
草原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草原资源是具有多功能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其经济价值体现在草原畜牧业、野生动植物、草原生态旅游、能源资源等方面。
牲畜采食饲草,将草转化为畜产品,供人类消费利用,农牧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取生活资料和经济收入。我国六大牧区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草原牧区的牛肉、羊肉、牛奶等总产量占比较高,羊毛、羊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据测算,我国草原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值为每公顷770元,全国近40亿亩草地每年畜牧业产值可达2000多亿元。目前,我国草原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值仍然较低,仅相当于美国的1/4,澳大利亚的1/6和新西兰的1/8。但通过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我国草原在提高畜牧业生产价值方面存在巨大潜力。
我国草原植物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草原植物有254科 、4000多属、1.5万种左右,包括饲用植物、药用植物、沙生植物、芳香植物、观赏植物等。
饲用植物是草原植物资源的主体,我国有饲用植物6704种。丰富的饲用植物资源为发展草原畜牧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提供了食物来源。
我国天然草原上分布的药用植物近千种,代表药材有甘草、黄芪、防风、柴胡等。在自然界,冬虫夏草、雪莲等只能在草原上生长。2021年,青海省冬虫夏草总产值达201.6亿元,从事虫草采挖直接从业人员10万人,采挖期人均工资1.1万元左右,实现劳动收益120.1亿元,受益农牧民近216.5万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草原还提供了多种珍稀的芳香材料。目前已被开发应用的草本芳香植物有艾蒿、百里香、薰衣草、薄荷等。草原还有很多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比如金莲花、龙胆、杜鹃花等。
草原也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我国草原上生存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二级保护动物30多种。
我国草原地区矿产种类繁多,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化石能源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主。草原煤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煤炭富集区。草原地区石油资源量占全国可开采石油资源量三成左右。
草原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分布广的特点。我国草原地区的风能资源占全国风能资源的50%以上。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广大草原地区日照充足,属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草原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
“草原的出现和发展揭开了人类历史篇章的第一页”。草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人类先祖从森林来到草原,学会了直立行走,才真正成为了“人”。原始人类从采摘狩猎,逐渐发展到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草原也成为了人类农业文明的起源地。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群众生存繁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世代生活的家园。我国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中,有70%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区。长期以来,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深度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草原牧区人均收入与农区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大力发展草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惠牧政策,极大改善了草原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为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草原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
我国草原分布广泛,从东到西横跨几千公里,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原寒带等自然地带,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草原类型、草原景观。千百年来,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草原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世代延续的草原民俗文化。这些草原文化在与农耕文化碰撞、交会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
悠扬的草原歌曲、优美的草原舞蹈、独特的民风民俗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原文化表现形式,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也是草原文化的突出特点,草原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国旅游观光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草原兴,则林草兴;林草兴,则生态兴。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提升草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就守住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