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复文 > 建议复文

“关于绿化太行山构筑京津冀生态屏障的建议”复文(2015年第1858号)

2015-10-29   来源: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太行山区位于我国大地形第二台阶东缘,南起黄河,北至桑干河、连接恒山燕山山脉,西临汾河,东接华北平原,是海河流域的主要发源地,是京津冀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具有既为京津冀堵沙源又为京津冀保水源和送清水的特殊重要作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太行山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历史上太行山区曾是森林茂密、美丽富饶之地。《水经注》对太行山有过这样的描述:“古木参天,山清水秀”,“大山乔松,连跨数郡”。然而,由于历次战乱、毁林开荒等原因,太行山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已不足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虽然加大了太行山的治理力度,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作中心以粮为纲等多种原因,建设步伐缓慢。据1984年统计,森林覆盖率只有11.1%(有林地和灌木林),而且分布不均,森林多分布于远山深谷,近山浅山丘陵区的植被多遭人为破坏。由于该地区年降雨量60%以上集中在7、8两个月,且多暴雨,雨多时,不仅引起水土流失,而且往往形成山洪暴发,造成水灾,同时由于泥沙下泻大量淤积水库,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洪水期河流泛滥改道,又在沿岸形成大面积沙荒,压埋大量耕地,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而在雨少时,河川干枯断流,十年九旱。由于森林资源少,对水资源调控能力低下,致使太行山区水旱灾害频繁,土地资源丧失,山区土层越来越贫瘠,岩石裸露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失调,不仅山区人民生活贫困,也给平原区人民造成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
    1983年,胡耀邦同志在河北易县视察时,看到太行山区人民解放30多年来还生活在如此穷山恶水的环境中,提出了太行山区建设的“两个根本转变”,即从单纯抓粮食生产转变到同时狠抓多种经营,从单纯抓农田水利建设转变到同时大力抓造林绿化、水土保持,增加森林植被;并指出要加速太行山绿化,使之由“黄龙”变为“绿龙”。 1984年原林业部组织编制了《太行山绿化总体规划》,同年12月原国家计委批准了这一规划。1987年至1993年为试点阶段;1994年全面启动,到200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工程建设范围涉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四省(市)的110个县(区);2010年,太行山绿化实施二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工程建设范围调整为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四省(市)的78个县(市、区)。
    太行山绿化工程紧跟时代步伐,从实际出发,立足华北,服务当地,在建设理念、质量、效果等方面,逐步调整和完善,坚定不移追求量的增加、质的提高、兴林富民。太行山绿化工程一、二期建设以大面积营造防护林、消灭宜林荒山为主,三期工程调整到网带片点相结合、远山高山建体系、城郊周边建公园、生态经济相兼顾、绿化美化一体出效果的建设思路上,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彩叶树种,在太行山区各地打造出树种多样化、景观丰富化、城郊园林化的工程,并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坚持依地就势、依形造景,真正实现了“荒山集中连片治理、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整体绿化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至2014年的20余年里,中央和地方(包括省、地、县)对太行山绿化工程共投入资金60多亿元,群众投工投劳2亿余个工日,共完成造林208.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72.1万公顷、封山育林88.4万公顷、飞播造林48.1万公顷。1994年至2014年,森林覆盖率从14.37%增长到25.61%,森林蓄积量从2362万立方米增加到5888万立方米,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从1.8%提高到8.3%,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的纯收入从占总收入的9%提高到23%;水土流失面积从271.5万公顷下降到151.5万公顷。太行山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京津冀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靠的是:
    ——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太行山绿化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也明确要求实施好此项工程。自1994年全面启动实施后,太行山绿化正式走上规模化、工程化快速建设道路。在国家资金扶持下,太行人民劲往一处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太行山绿起来成为现实。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老区人民面对太行山区立地条件差的客观实际,本着“人要文化、山要绿化”的观念,凭着一股艰苦奋斗的干劲,在干石山上搞绿化,在深山沟里办林业,在平原大地搞绿化,创造了林业生态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涌现出李顺达、申纪兰、王五全、桑林虎、路爱平等一大批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和艰苦创业的林业功臣。有了这些劳动模范、林业功臣和全地区人民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才使得往日穷山恶水的太行山区变成了山青、水秀、民富的优美地区。
    ——积极有效的行政推动。太行山绿化工程实施区域条件差,国家造林补助资金少,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是目标责任推动。实行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省、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签订绿化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管理体系。二是制度约束推动。制定造林绿化决定、封山育林条例、家畜禁止放牧实行圈养规定等等,对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规划设计、施工质量、造林保存、检查验收、档案归整、技术责任等都进行明确规定。三是资金投入推动。工程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四是实绩考核推动。各地实施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办法,将森林覆盖率净增量列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四推动”形成了“一把手”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亲自谋划、地方财政大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实现了造林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
    ——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太行山区降水量少、立地条件恶劣,造林绿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科技支撑是太行山绿化成败的关键。多年来,生产单位、科研院校联合探索,国家大力支持。据统计,国家用于科技支撑的总投入8944万元,各项科研成果推广面积近50万公顷,各级建立科技示范区592个,示范区面积达到近40万公顷。太行山许多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林业部门奖、省市科技进步、创业等奖项。此外,工程实施以来,共举办各层次、各类别培训班2752期,累计培训32万人次,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的大力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保障了造林绿化成效。
    ——系列配套的营造林技术。一是注重林木种质资源的发掘。一方面尽量使用优良乡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另一方面选育出一批抗旱、耐瘠薄优良生态、经济林木新品种,从而奠定了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林体系建设的材料基础。二是注重整地质量。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爆破、鱼鳞坑、水平沟、石坝梯田等多形式整地技术,做到保水保土。三是注重栽植质量。坚持就地育苗就地栽,当天起苗当天栽,尽量不用外调苗;坚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采用容器大苗,地膜、石片、生物覆盖,生根粉和根定蘸根造林等技术,通过技术组装配套,突破了干旱阳坡及困难立地造林、丘陵区干果经济林营造。四是注重树种林种配置。坚持营造混交林,坚持营造生态型经济林。据统计,目前工程区混交林面积已占有林地面积的20%以上,有林地各林种的比例为防护林71%、经济林15.4%,用材林7.9%、特种用途林4.6%、薪炭林1.1%,林种比例趋于合理。
    ——行之有效的后期管护。由于太行山石多土少,幼苗生长慢,抗干旱、鼠兔害的能力弱,在造林后8—10年内,必须坚持造林、封育相结合,将造林地纳入地方封山禁牧范围,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死封死禁,才能确保新造林的成林。各地充分认识到了造林后期管护的重要,把它作为太行山造林绿化成功的根本看待,采取“工程补一点、政府挤一点、集体拿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管护人员的工资,落实管护责任。
    目前,太行山尚有208万公顷可造林地,是我国“十三五”及近十年造林绿化的重要战场,这一区域的造林绿化好了,生态环境好了,京津冀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有了保障。因此,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实施好《太行山绿化工程三期规划(2011—2020年)》,推进太行山绿化进程,加大投入力度,在2015年太行山造林增加500万元国家预算内投资的基础上,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反映,争取今后更大的支持;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背景下,积极争取将包括太行山造林的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我们相信,只要上下一起努力,坚持不懈地实施好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太行山将会对京津冀地区发挥更大的生态屏障作用。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