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充分认识白鹤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
为加强鸟类保护,近年来,我局及各级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专项拯救及放归自然行动, 使多种濒危鸟类的种群得到了有效恢复,并根据我国候鸟迁徙路线多、规模大等特点,积极联合各执法部门和民间团体及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动,在候鸟迁飞路线沿途及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强化野外巡护看守,对市场等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整治,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经营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越冬鸟类达300多种,数量近百万只,约98%的白鹤在鄱阳湖越冬。我国高度重视白鹤的保护,1989年就将其列入国家一级重点名录,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白鹤从300余只增加到4000多只,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并不断优化,社会各界和公众保护热情空前高涨,有力推动了我国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关于明确并规划建设白鹤迁徙中途保育重要节点区域问题
我国已为白鹤的迁徙和越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扎龙、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等20多处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地已基本涵盖了白鹤在我国境内的所有重要栖息地。另有一些新发现的停歇地,与白鹤对栖息地不同年份水位变化的响应有关,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局正会同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工作,将指导有关省份通过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对白鹤栖息地和关键节点的保护成效。目前,我局也在组织修改《自然保护区条例》,按照白鹤等保护对象生息繁衍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对相关自然保护区分时段动态管控人类活动,更加科学有效保护相关物种生存、繁衍。同时,我局将积极与相关单位协商,探索符合我国特色的荒野保护工作机制。
三、关于落实生态补偿基金支付转移机制问题
近年来,财政部、我局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工作。2020年,中央财政通过林业草原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国家公园补助10亿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8.4亿元、湿地等生态保护补助37.3亿元,用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同年,财政部、我局又联合修订了《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等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转移支付渠道,地方可以统筹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用于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支持。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关于2020年度中央财政林业草原转移支付任务计划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属于指导性任务,用于支持候鸟迁飞路线上的省区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省级林业和草原部门、财政部门可根据各省实际情况细化落实任务。
四、关于白鹤保护研究、宣传教育问题
我国对白鹤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量和分布的统计和监测。自2000年开始,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自然保护机构等单位,持续在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开展科研监测,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卫星定位技术对白鹤迁徙的全过程进行追踪,对白鹤的迁徙规律、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等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了解。目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已将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从事鹤类保护研究的顶尖专家凝聚在一起,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同时积极与国际鹤类基金会等组织合作,共同开展鹤类保护与科学研究。同时,我局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利用“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时节,广泛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并拍摄制作了《天是鹤家乡》鹤类宣传片,今年在央视等媒体播出,以进一步加强鹤类保护的公众教育,全面展现我国鹤类保护工作的成效。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推进包括白鹤在内的鸟类保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