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月12日电(记者骆飞)一片竹篾到底能削得多薄、拉得多细?在赤水市的手艺人这里,最薄的,4片叠起来才有一张A4纸那么厚。然而,这只是一根翠竹“幻化千面”的缩影。
作画、入菜、造纸……走进贵州赤水竹文化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一根翠竹“拓展”的更多可能性。“竹子的可塑性很强,我们一直努力做好竹产业这篇‘大文章’。”赤水竹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刘朝文说。
2024年12月27日,人们在赤水竹文化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张影 摄)
竹刀叉勺、竹签竹筷、竹牙刷……这些一次性竹质快消品是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陆续推出的产品。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探索将竹制品生产时产生的竹渣等废料进行再利用,加工成机制竹炭。
“我们将积极打造竹制品产业园、‘以竹代塑’集聚区,逐步构建起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翁永学说,到“十五五”期末,全市力争实现竹产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为推动全国“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