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东北虎、雪豹、兰花……有关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事件总是能闯入人们的视野,一项项新政的出台、一次次野外的放归、一个个保护成果的公布、一个个科技成就的突破,每每事件出现总是牵动人心,人们在刷屏的同时也感悟了“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真谛。
“十三五”的辉煌中,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为之增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建章立制、综合施策、监测防控、对外交流,多措并举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政策护航 野生动植物惬意山水间
顺应发展形势的变化,“十三五”期间我国先后两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16年7月2日,《野生动物保护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出以保护为核心,对“利用”作出系统规范,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不当放生明确将负法律责任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为乱捕滥食野生动物敲响了警钟。2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紧急启动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从立法层面统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顺应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各地出台法规或规范性文件,通过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措施,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生。
5年来,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先后颁布了《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等配套规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有望于近期出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已通过专家评审,将按程序上报国务院批准发布。
摸清底数 展现我国保护成果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既可为我国进一步实施深度保护、精细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基础,也可汇聚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成果,凝聚各方的信心。
我国持续推动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制订实施方案、技术细则,目标摸清533种野生动物、313种濒危野生植物以及兰科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目前已基本完成野外调查工作,将适时陆续公布调查结果。其中,亚洲象、朱鹮、海南长臂猿等部分物种和西藏等省区调查成果已发布。
调查显示,我国对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措施,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增。
5年来,我国重点开展了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制定实施了大熊猫、虎、雪豹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系列专项保护规划或行动方案,成效显著。
——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稳步增长。2016-2020年,共繁育成活大熊猫258只,圈养种群总数达到633只,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圈养种群,向维持种群高水平遗传多样性的目标继续迈进;
——朱鹮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白鹤增长至4500只;
——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长至约300头;
——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
持续壮大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逐步建立起稳定人工繁育种群的基础上,先后成功将大熊猫、麋鹿、黑叶猴、扬子鳄、朱鹮、白颈长尾雉等物种野化放归自然。曾在我国野外消失的野马、麋鹿,已重新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野外种群。
一方面实施野外监测和巡护,一方面开展救护繁育,物种基因和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也同步加快推进。完善和新建了一批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其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97家、繁育机构6490家,野生动物基因库21个,收集超过800个物种20多万份基因资源样品;收集苏铁类植物240余种、兰科植物1600余种、棕榈科植物500余种、木兰科植物156种,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收集保存。野外回归物种206个,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
高山杓兰
斩断黑手 让非法交易无处遁形
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致危因素之一,仅次于栖息地丧失和破坏。以各种措施重拳出击,斩断非法交易链,让非法交易无处遁形。
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由国家林草局牵头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至2020年7月30日,成员单位已从最初设立时的22个扩大到27个,推动林草、农业、市场监管、海关、网信公检法等部门加强执法合作,强化行刑衔接,打击乱捕滥猎滥食和非法交易、走私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的气焰,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国际上,联合开展行动阻断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的运输链条和交易渠道,先后开展了“雷电行动”“牙刃行动”,联合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跨境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等,促进了国家间和区域间合作。
此外,为不断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监测防控 发挥公共安全前哨作用
监测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保障我国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为发挥好前哨作用,全国林草系统现已建立以742处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为主体、一大批省、市、县级监测站为补充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组建了一支总数约1.8万人的监测队伍。
实施政策保障。发布了《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了《野生鸟类禽流感主动监测技术规程》《野生反刍动物小反刍兽疫监测技术规程》等10项行业标准,促进监测防控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迈进。
强化主动预警。分步骤实施了禽流感、新城疫、非洲猪瘟等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累计采集了12万份野生动物样品,检测分离到禽流感等300余病毒(菌)株,掌握了我国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重点物种携带病原体时空分布情况,为维护野生动物种群、国家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前哨作用。
加强科研支撑。承担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及变异分析研究”“迁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研究”及“野生动物源性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调查”等1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研究,大幅度提高了科技支撑能力;科学应对野猪非洲猪瘟、大天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75起突发野生动物疫情,成功防控了疫情的扩散蔓延。
合作交流 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切实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义务,特别是我国停止象牙、虎和犀牛及其制品商业性经营利用活动,对亚非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援助,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我国的话语权、主导力日益提升。
按照中日、中澳、中韩、中俄、中印、中新签订的虎、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协定要求,持续推进保护合作与交流。加强与有关国际机构交流合作。我国于2019年成功退出国家象牙行动计划。推动与CITES秘书处、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国际野生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合作,积极宣传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