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
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是厦门市首个设立在岛内中心城区的市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全市第二个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包括骑马山四周规划道路内侧以及五缘湾道以北、环岛干道以西、五缘湾西北侧支路及湖面西岸以东的区域,总面积约为40公顷。其中,骑马山片区占地约3公顷,是栗喉蜂虎的繁殖地;五缘湾湿地片区占地约37公顷,是栗喉蜂虎的觅食地。2017年12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环境的保护,保护区在骑马山片区外围建立了外围保护地带。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因其鲜艳的羽毛和独特的外观,被称为“中国最美小鸟”。2021年,栗喉蜂虎被正式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栗喉蜂虎 唐安 摄
栗喉蜂虎在筑巢 陈博 摄
栗喉蜂虎一般选择较为陡峭且离地面有一定距离的土墙挖洞筑巢。
栗喉蜂虎 陈博 摄
厦门,这座被大海拥抱的岛屿,自古以来便与白鹭相伴,因而得名“鹭岛”。它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临浩瀚的台湾海峡,与金门岛隔海相望。鹭岛的气候温润如玉,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方宝地。这样的气候,不仅滋养了白鹭,也吸引了另一种美丽的精灵——栗喉蜂虎。
每年夏季,当阳光洒满大地,万物蓬勃生长之时,栗喉蜂虎便会如约而至。它们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在厦门的山林间、湿地旁筑巢安家。厦门人亲切地称它们为“夏日精灵”,因为它们的到来,为鹭岛的夏日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栗喉蜂虎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羽毛绚丽多彩,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调色盘。绿色的翅膀、蓝色的尾翼、栗红色的喉部,还有那黑色的眼纹,如同戴着一副时尚的墨镜。飞行时,翅膀下橙黄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如同流动的金属光泽,让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被称为“中国最美小鸟”,当之无愧。
每年三四月,栗喉蜂虎开始迁徙到厦门。它们在五缘湾的山林间聚集,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繁衍季作准备。到了四月底五月初,它们开始筑巢。雄鸟们忙着捕捉食物,献给心仪的雌鸟,一场场浪漫的“求爱仪式”在林间上演。一旦雌鸟接受,它们便结成伴侣,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栗喉蜂虎的繁殖过程充满了智慧。它们会挖掘洞穴作为巢穴,用锋利的喙和爪子一点点挖出一个个小洞。这些洞穴口小而深,中后部逐渐变大,足以容纳雏鸟们舒适地成长。有趣的是,栗喉蜂虎的家族中还有“辅助者”,通常是前一年出生的小鸟,它们会帮助父母挖掘洞穴、喂养雏鸟,这种合作精神在鸟类中实属罕见。
雏鸟们在洞穴中孵化,大约20天后破壳而出。亲鸟和辅助者们轮流外出觅食,将捕捉到的昆虫带回巢中喂养雏鸟。一个月左右,雏鸟们便可以离巢飞行,跟随父母在湿地和林间学习觅食。到了10月,随着天气转凉,栗喉蜂虎们又会踏上南飞的旅程,前往温暖的南亚和东南亚越冬。
为了守护这些美丽的精灵,厦门在2011年建立了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这是厦门首个设立在中心城区的市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市第二个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五缘湾的骑马山和湿地片区,总面积约40公顷。骑马山的3公顷山林是栗喉蜂虎的繁殖地,而37公顷的湿地则是它们的觅食天堂。
保护区的建立并非易事。它位于居民区的中心地带,周边生活设施密集,噪音较大。为了给栗喉蜂虎创造一个安静的家园,保护区实行了全封闭管理,设置了护栏围挡,安排专人看守,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同时,保护区外围严禁开设可能产生污染和噪音的项目,如餐饮娱乐、汽车维修、五金加工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干扰,为栗喉蜂虎的繁衍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每年来此安家的栗喉蜂虎数量不断增加,已超过200只。不仅如此,其他珍稀鸟类如翠鸟、赤腹鹰等也纷纷在此栖息。据统计,保护区内有植物64科174种,鸟类18目55科259种,占厦门市鸟类种数的40%,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有8种。这里已成为鹭岛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保护区还与厦门大学、厦门市观鸟协会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常态化协作机制,在生态环境提升、食物链建立、巢区维护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先进的保护经验也吸引了众多关注,海南五源河保护区、河北大陀山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单位纷纷前来参观调研。
每到观鸟季节,来自国内外的爱鸟者们便会纷至沓来。他们来到五缘湾畔,欣赏着碧波荡漾的湖面,聆听着鸟儿的欢歌,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这些美丽的精灵,不仅为厦门增添了一份灵动,也让这座城市更加声名远扬。
一只鸟,影响了一座城;一座城,守护了一群鸟。在厦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以最美的姿态绽放。(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