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铁植物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国际上大部分的苏铁植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名录,苏铁植物被管制或者完全禁止贸易。我国早在1999年就将苏铁科苏铁属(所有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2021年国家新颁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苏铁属所有种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广西是全国苏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曾记录分布的苏铁种类多达20余种(包括部分后来被归并的种类),主要有德保苏铁、石山苏铁、锈毛苏铁、叉叶苏铁等。广西的苏铁主要分布于百色、崇左、南宁等6个设区市所辖的25个县(区),分布面积为全国之最。
广西一直高度重视苏铁植物的保护工作,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全面保护苏铁植物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广西黄连山保护区、广西西林县那佐苏铁自然保护区、广西百色澄碧河保护区、广西十万大山保护区、广西弄岗保护区等通过建立保护区的形式对野生苏铁资源进行就地保护,几乎涵盖了广西分布的所有苏铁种类。
由于苏铁生境破碎化严重,且大多数为狭域分布的极小种群,加上苏铁植物野外种群生长缓慢、野外自我更新能力较弱等等,苏铁植物保护完全依靠就地保护还远远不够,开展苏铁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20世纪90年代,野生苏铁类植物资源被盗采滥挖、肆意买卖现象十分严重,苏铁植物保护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南宁植物园(青秀山)位于广西首府南宁,交通便利、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是开展苏铁植物迁地保护的优选之地。为更好的保护苏铁植物, 自1997年起,南宁植物园(青秀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苏铁植物保护职责,开展了苏铁类植物的抢救性迁地保护工作。
一是建立苏铁植物专类园。南宁植物园(青秀山)主园区青秀山风景区自1985年成立后十分注重植物资源的引种和保育工作,特别是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秀山景区在开展植物引种收集的过程中,发现广西、云南边境一带的农民自留地及私人苗圃存有一些苏铁资源,以株型较大的篦齿苏铁和体型较小的石山苏铁、叉叶苏铁等为主。由于当地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种植技术缺失、设施残破,造成这些珍稀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为挽救这些珍稀资源,青秀山风景区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征得同意后,决定开展苏铁植物的抢救性保护,在青秀山建设一个苏铁植物迁地保育专类园。1998年11月,青秀山苏铁园初步建成开放,是广西唯一的苏铁植物专类园。多年来经过不断的补充、提升和完善,苏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现已收集苏铁植物2科9属共90种。专类园区功能也不断提升,成为集苏铁迁地保育、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园林应用、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植物专类园。
二是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南宁植物园(青秀山)将原有的苏铁园升级为广西苏铁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并进行了合理功能布局划分。建成的广西苏铁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独具特色,占地320亩,以“一站一馆四圃”的架构,综合性、全方位开展苏铁植物的保护、扩繁、研究和科普工作。苏铁科研保护工作站以苏铁植物的迁地保护、规模化繁育、生理生化研究、病虫害防治、应用与推广等为重点,持续开展苏铁植物的保育与研究,为苏铁植物保护与扩繁提供科技支撑。苏铁科普馆是兼具科学性、科普性的信息化科普研学场馆,通过介绍苏铁植物的特性、保护现状、措施等相关知识,增强公众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保育核心圃是及集苏铁植物迁地保育与园林景观应用为一体的主展示区,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结合苏铁植物不同物种的生长习性,形成了群落式、森林式、景观式的多样化景观类型,同时该区域也是植株保存、景观展示和公众科普的重点场所。仿生境栽培圃是通过结合山体石壁、林下坡面等立地条件,模拟各种苏铁的自然种群生长环境而打造的区域。该区域为苏铁植物生长适应性观察研究的重要场所,可为以后苏铁植物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引种观察圃主要收集保存各种苏铁物种,包括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和分类群,尽可能的保存苏铁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并对引种的苏铁植株进行观察、研究和驯化,以利于更好进行植株保存和扩繁。种质开发圃主要开展苏铁植物的种子种苗处理、播种、育苗等生产和开展科学实验。通过综合技术手段提高育苗技术,实现规模化扩繁,以保有数量为先,不断深入开发苏铁植物的潜在价值,同时也为苏铁植物野外种群回归及园林园艺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三是持续开展引种和保育扩繁工作。广西南宁植物园(青秀山)十分注重苏铁引种保育工作,积极探索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有机结合的共管机制,并与广西、云南等省的保护地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做好苏铁植物的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结合苗木生长特性,摸索出了“人工授粉—种子采收处理—沙池播种—装盆养护—仿生境栽培”的批量快速繁育方法,每年可繁育各种苏铁苗木5000多株。逐步形成苏铁类植物“引种收集—科学研究—保育扩繁—科普展示—野外回归”全过程保育模式,为苏铁植物的繁育研究、生理生态研究、野外回归、种群复壮等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结合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启动,青秀山苏铁园为每一株苏铁植物都挂上了“身份证”,每个身份证对应该植株的分类、引种地等信息,游客通过扫描植株身份证上的二维码即可进行查询,轻松了解该植株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物种知识。管理人员根据编号即可以追踪植物栽培位置变迁、分类信息修订、生长状况,还可以分析园区植物来源和组成,为制定科学引种计划提供参考。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科普投入。广西南宁植物园(青秀山)一直遵循“以科研指导保育、以科研引领科普、以科研巩固队伍、以科研促进成效”的原则,开展苏铁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为搭建好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2021年专门成立了广西亚热带园林植物研究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硕士18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3人。研究中心专门设置苏铁植物研究组,聘请了多位著名的苏铁植物研究专家为科研顾问,为苏铁植物研究及植物园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日常养护工作中配备一批植物栽培养护、植保、生理生化、育种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开展苏铁植物研究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广西南宁植物园(青秀山)结合苏铁园的自身特点,组织专门的苏铁普研学活动,积极宣传保护苏铁植物相关知识,培养了专职科普讲解员50人,兼职科普讲解员50人,科普讲师26人,以及来自学校的科学老师、在校大学生、自然爱好者等社会志愿者100人。充分利用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科普教育平台开展苏铁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工作,形成了“科研+养护+科普”苏铁植物迁地保护工作模式。
历经25载,广西南宁植物园(青秀山)苏铁植物专类园经过不断的提升和完善,现已收集保存苏铁植物2科9属90种,其中苏铁属44种,波温铁属1种,角果铁属4种,双子铁属5种,鳞木铁属1种,大泽米属5种,非洲铁属23种,泽米铁属6种,蕨叶铁1种,收集保存种类达现存苏铁植物种类的四分之一,并已基本涵盖了中国苏铁属的模式种类、争议种类变种。收集保存44种苏铁属植物中包含东南亚和国内8省(区)50余乡(镇)140居群总计140份苏铁种质资源,引种地广泛,种类齐全,为科研、科普提供完整的遗传资源,为珍稀植物扩繁奠定丰富的种质资源基础。
2023年6月5日,广西南宁植物园(青秀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百色市人民政府等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广西德保县敬德镇扶平村实施了德保苏铁野外回归活动,将南宁植物园(青秀山)繁育苗龄为2-11年不等、通过鉴定雌雄比例为1:1的1000株德保苏铁回归种植到德保苏铁原发现地,首次成功实现德保苏铁原生境野外回归,为濒危物种的保护与野外回归提供成功示范。
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苏铁植物是地球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保护苏铁植物,让古老的苏铁植物继续唱响生命之歌,让我们每一个人融入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铁植物简介
苏铁类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最原始的种子植物类群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约3亿年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到中生代侏罗纪,苏铁类植物达到鼎盛时期,与恐龙一同称霸地球。经过上亿年的地质与气候变迁,大部分的苏铁类植物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少数苏铁植物后裔通过不断演化幸存下来,并顽强地生存和繁衍至今,成了珍贵的“活化石”植物。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苏铁植物共有2科10属37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现有苏铁科苏铁属20余种,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台湾等省区,其中广西和云南是中国苏铁植物的分布中心。
苏铁植物生长发育期长,始花年龄较迟,一般从种子发芽到植株成年开花需约十五年。由于雌雄异株、雌雄异熟、多数种类为专一甲虫授粉等特性,严重影响结实率,故自然结实的机率较低。同时,苏铁植物还存在因其种子大造成传播困难,发芽率低,种群迁徙扩展速度缓慢等自身致濒因子。(吴练荣 李德祥 许恬 杨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