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开发有三难:项目开发难、价值转化难、上市交易难。
如何破解?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创新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国企参与、多方获益的碳汇开发模式,破解了林业碳汇长期存在的“碳汇三难”,成功推进漳浦中西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南靖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及漳州九龙江口红树林碳普惠项目开发。
截至目前,项目第一监测期内共产生56022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全市碳汇交易累计完成33笔,交易额达350万元。
打造“三票融合”模式
项目开发难如何破?
漳州全市林地面积993.7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约290万亩。自2023年以来,漳州市组织开展林业“三票融合”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研究,目前已在南靖、漳浦等地开展2万亩的绿色碳汇综合开发试点。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制定漳州市“三票融合”实施方案,稳妥推动林业地票林票碳票融合,确保“三票”有序开发。联合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院制定《漳州市林业碳汇发展规划(2023—2030年)》,为推进林业碳汇项目提供基础支撑。
建设数字管理平台。建成智慧林业管理平台,在林业地票、林票的基础上延伸开发碳汇项目,发行林业碳票,整合构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林地所有权、经营权和碳汇收益权的协同管理。
创新区域碳汇方法学。制定出台漳州市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和研建漳州市速生丰产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突破新造林面积不足的瓶颈。同时,结合红树林和速生丰产林碳汇开发,减少对林种、林龄的限制,增强碳汇开发潜力。
建立核算交易机制
碳汇价值如何转化?
漳州市通过构建科学计量系统、搭建交易服务网络和培育企业碳汇消费市场推动林业碳汇资源转化。
借力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结合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精准测算林木碳汇量。漳州市研究出台林地林木价值评估技术规程,引入浮动点差交易机制,通过质量综合分析与定量评定,逐步完成林地分级,破解“三票”资产评估难、权益流转不畅、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与此同时,在漳州智慧林业平台设立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漳州前置服务中心,全国首创林业数字碳票,增强了林业碳汇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交易价值,实现了林业数字碳票的线上交易、质押和核销。
引导企业共同践行碳减排,调动自愿碳市场活跃度。2023年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上,兴业银行漳州分行向市属国企信产集团购买160吨林业碳汇,捐赠予花博会组委会,打造了零碳花博会展示范样板。
完善碳汇运用场景
上市交易难怎么破?
近年来,漳州引导全市各地将行政、刑事、公益诉讼等渠道获得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统筹用于国有林场等生态修复场所。
健全生态司法补偿机制。南靖县的全省首例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案件,被告人双倍认购碳汇96吨并签订森林管护协议替代修复,在弥补碳汇损失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适度赔偿其他生态服务功能损失。
试行林地征占用碳汇补偿机制。在林地征占用管理中引入生态补偿概念,突破传统林木资源补偿模式。漳州向隆建材有限公司、南靖县荆江发展有限公司在办理林地征占用过程中自愿认购834吨林业碳汇,交易额10万元,获颁全国首张具备区块链存证功能的林业数字碳票,成为全国首单林地征占用碳汇补偿试点。
形成林业碳汇交易闭环。启动由市林业局指导,市属国企信产集团开发,法院、检察院参与的区域司法碳汇交易,解决了因修复责任落地难、执法部门监督难、司法机关结案难等情况导致的生态案件治理中查办案件无法形成闭环的问题。漳州市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CCER项目成为首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红树林碳汇项目,并开展了全国首单司法认购红树林碳汇,涉事人员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费用100.65万元替代履行生态修复责任,用于购买红树林碳汇1007吨,款项全部用于九龙江口红树林营造及管护。目前,全市司法认购碳汇共28笔,交易量达24269吨。(陈锦辉 陈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