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甘肃省天水市聚焦“五个精准”促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生态扶贫“双赢”

2021-01-04   来源: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月4日讯  渭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也是天水市的生命线。今年以来,天水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坚决贯彻落实“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的要求,坚持把大规模国土绿化作为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及早谋划、统筹部署,强力推进,全市国土绿化呈现出投入力度大、规模质量高、带贫机制活、整体效果好的良好局面。今年全市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6.0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875万株,道路水系绿化1391.15公里,四旁植树266万株。是近年来参与人数最多、投入最大、进展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

  精准谋划,全区域绘制生态修复新图景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突出渭河干支流流域林草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流域为单元,在充分调研摸清渭河流域林草植被及不同类型流域的基础上,立足渭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认真谋划了渭河流域天水段百万亩林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十四五”期间以渭河干流及渭河二级支流藉河、牛头河、葫芦河等四河流域为主体,在7县区78个乡镇80多个流域内,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改造等生物措施,绿化治理169.68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以上,草原盖度达到83%以上,森林蓄积量(小陇山以外)提高到480万立方米以上,整体提升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态治理水平。

  精准布局,高质量加快造林绿化新步伐

  天水市渭河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1.7%。今年以广大渭北浅山干旱地区、高寒冷阴湿地区、林区林缘区为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市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围绕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想,提出了“三年实现荒山绿化,五年建成森林天水”的国土绿化目标,确定了“一轴、两山、四河、八带、十园、多点”的国土绿化布局,规划提出50.43万亩的年度国土绿化任务。4月下旬,市政府组织市长、副市长及各县区长、分管县区长,利用一周时间,对各县区春季国土绿化和果树建园进行观摩评比,专项安排3100万元奖金,对绿化造林和果树建园成效突出的县区进行了奖励,以奖代补,高位推进,掀起了大规模国土绿化高潮。按照因地制宜的思路,武山、甘谷、麦积3县区侧重渭河干流困难地造林,积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大苗栽植,针阔混交,整流域推进方式,高标准建成了永安西山、赵坪杨店、鸭儿峡等40多个千亩以上规模绿化工程示范点,高质量造林5.4万亩,渭北浅山干旱区林草植被稀疏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渭河干流流域绿色生态线已初具规模。秦安县突出高标准绿化加强凤山、鹤山流域治理,秦州区突出市区南北山“两廊六园”提质增效,清水县突出邽山生态园、花舞北山及小泉峡生态长廊,张家川县突出城郊南山公园等重点区域,坚持造林与造景相结合,绿化美化与香化相结合,全力打造现代林园综合体,建成景观绿化工程示范点30多个、4.2万多亩,在高质量推进流域生态治理上创出了经验、树立了样板。同时,以村庄四旁、村级文化广场、塌房烂院及违建拆除地等区域为主体,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净化、以绿化促文明,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绿化村庄184个,绿化乡村道路1284.7公里,村庄“四旁”植树264万株;突出城区公园绿地、庭院小区等绿化美化及城郊景观节点打造,全市绿地面积达到1968.01 公顷,绿地率 35.14 %,绿化覆盖率39.4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平方米,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森林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 

  精准提质,多元化培育惠林富民新产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思路,深入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把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林果作为推动渭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春季新建花牛苹果、大樱桃等特色经济林果基地9.58万亩,其中新建千亩以上规模基地34处6.03万亩,提质增效20万亩。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特色林果基地350万亩,形成了以渭河流域南北浅山区为主的花牛苹果、以葫芦河流域秦安为主的鲜食蜜桃、以渭河干流流域麦积为主的优质鲜食葡萄、以藉河流域秦州区为主的大樱桃、以牛头河流域清水为主的优质早熟核桃、以渭河流域麦积、甘谷和葫芦河流域秦安高山区优质花椒六大优势产区。2020年全市干鲜果品年产量360.3万吨,实现产值140.1亿元,特色经济林果不仅已成为全市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天水市广大渭北少林地区增加植被、加速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牧、林旅、生态农家乐等生态产业,推进林草复合立体经营,全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7.92亿元,林下经济已成为林区林缘区农民增收脱贫的新途径。

  精准管护,全方位筑牢生态安全新屏障

  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求,始终把林草资源保护放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突出位置来抓。积极推进麦积山地质公园、麦草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优化整合工作,对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国家级公益林及野生大鲵、秦岭细鳞鲑、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实行强制性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以渭河干支流流域14个国有林场及30个乡镇的连片集体林为实施主体,全面开展低产低质林份改造、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通过林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疏密间伐等措施,提质增效森林面积18.7万亩,促进森林健康生长,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坚持“一分造,九分管”,在渭河、藉河、葫芦河、牛头河等干支流流域设置2195名天保公益林护林员、6968名生态护林员、1746名草管员岗位,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林草资源管护网络体系;通过紧盯清明、五一等关键时段、在重要路段设卡、加强防火宣传、严查火灾案件等措施,狠抓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工作,全市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保障了森林和草原资源安全。

  精准扶持,加速驱动生态脱贫新引擎

  坚持把国土绿化和果树建园作为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重大举措,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全力助推脱贫攻坚。今年全市已投入各类林业草原项目资金4.2亿元,支付劳务费1亿多元,带动全市3.21万群众参与营造林务工。坚持优先采用贫困户苗木、乡土树种苗木和本地苗木,共栽植各类苗木3600多万株,其中2800多万株为本地苗木,348.5万株为贫困户苗木,涉及贫困户3253户,帮助本地育苗群众和贫困户增加收入。在造林专业队、造林合作社以及绿化公司等营造林主体中,要求建档立卡户参与造林务工的比例不低于50%,乡村组织实施的绿化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造林务工占比60%以上,春季全市绿化项目实施中吸纳16400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监测户参与造林务工,贫困户务工收入3600多万元,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坚持生态政策脱贫一批,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6968名,每人年直接收益8000元,目前已兑付工资5574.4万元,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