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由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研修班在线上顺利开班。本期研修班共有来自泰国、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肯尼亚、赞比亚、南非、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马拉维、贝宁、博茨瓦那、蒙古、菲律宾、南苏丹、印尼16个国家200多名官员参加,参训人数再创新高。学院副院长严剑出席现场开班式并致辞,中国驻有关使馆经商处秘书参加线上开班式。斯里兰卡野保局开发高级官员Ranjan Marasinghe先生、赞比亚林业学院Brian Mulenga Nsofu先生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严剑在致辞中表示,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设立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重要手段。然而,自然保护地在建立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需认真研究。学员代表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尽管在我们保护生态方面做出努力,但物种灭绝趋势并没有得到完全扭转,因此保护与管理工作亟需各国共同努力。
此次研修班有以下亮点:
一、紧跟政策,认真研读。《对外援助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于2021年8月31日发布,《办法》要求提升援外跨部门协调合作,推动援外部际协调机制和部省合作机制做深做实。多年来,我院承办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办法》出台后,研修班工作组认真学习,就此次研修班加强与商务部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沟通,寻求指导意见,就整体安排与细节仔细打磨,与地方林草机构通力合作开展外业考察,形成合力。
二、聚焦热点,回应全球议题。《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今年10月于云南昆明举行,此次研修班围绕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恰逢其时。中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是多边环境治理体系的受惠者,如今也成为多边环境治理体系的坚定支持者。以此次研修班为平台,各国学员深入探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贯彻落实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经济发展、社区减贫等。本次研修班邀请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就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中国自然公园建设情况、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东北虎豹监测与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林农生计等主题与学员交流研讨。同时,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老师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工作组人员介绍中国减贫事业及相关传统文化等。
四、分享援非故事,提高援外可见度。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部分来自非洲国家,在抗疫讲座中,加入援非物资和成套项目介绍,让中国援助在受援国被更多人“看见”,提高中国援助在受援国可见度,拉近中非人民友谊,增强合作抗疫信心。“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通过分享中国抗疫及援非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除此之外,研修班工作组通力合作,克服困难,为适应学员时差将上课时间调整为北京时间下午和晚上, 采取同声传译进行课堂翻译,对课程及时录制,确保未及时上课学员不落下任何一节课。见微知著,从细节入手,打造精品援外课程,加强多边对话,为自然保护地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携手共建万物和谐美丽世界。
供稿:隋怡
审核: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