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境内浑善达克沙地全部分布在克什克腾旗,总面积866.6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16.8%,需要治理面积488万亩,其中极重度连片沙化主要分布在莝草山区域,覆盖经棚镇和达来诺日镇的5个嘎查村。2023年以来,克什克腾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有关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快推进防沙治沙,统筹好降成本和优机制,严格落实禁牧休牧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集中力量打好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工作要求,坚决扛起打好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职责任务,把莝草山区域作为闯路工程、攻坚工程,不等不靠,迅速行动,从2023年8月底到2024年6月底,历时10个月、实际工期不足5个月的时间里,超前完成两年建设工期的12.65万亩防沙治沙任务,标志着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较大进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模式和经验。
一、坚持同向发力,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2023年8月以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三次到莝草山区域调研督导防沙治沙工作,市、旗两级常委会会议先后11次研究部署防沙治沙工作,推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整合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和村民党员成立“防沙治沙先锋队”,积极开展党群共建、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等工作,1000余名党员在防沙治沙现场当先锋、做表率。二是完善政策机制。编制完善《克什克腾旗2024—2028年防沙治沙规划》、《克什克腾旗2022—2025年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制度体系。坚持保障、建设、管护、运营等环节统筹谋划推进,形成了由旗委和政府统筹指挥调度、旗林草部门跟进监督指导、各相关苏木镇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三是动员群众参与。采取“干部入户讲、治沙现场看、微信线上推”等措施,共组织50余名镇村干部逐村逐户走访宣讲1000余户次,组织群众深入沙化腹地现场观摩25次,通过微信等平台推送相关信息3000余条,带动各族干部群众6万多人次参与莝草山区域沙地治理。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将项目建设中的整地、栽植、浇水、围封、埋设沙障等劳务用工发包给当地镇村领办的农牧民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当地农牧民就近务工。截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吸引农牧民2500余人投工投劳参与治沙,发放劳务报酬近1600万元,人均增收近6400元。
二、创新思路举措,多措并举加快进度
一是打好“提前量”,做足各项准备。坚持“边治理边规划边立项”,迅速制定项目规划,同步开展治理与用材准备,提前储备沙障材料200余吨,本地苗圃储备云杉等苗木74万株。旗级投资224万元为治理区配套了水源工程,新打抗旱机电井5眼,修建储水窖1个,铺设滴灌带210千米。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20万元,修建穿沙作业路3公里,为群众出行、材料运输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探索“先建后补”,弥补资金不足。在资金未下达的情况下,莝草山区域治理项目全部按照“先建后补”模式进行建设。2023年8月,项目由施工单位先行垫资700万元实施,2024年4月中旬项目批复后立即启动招标程序,并申请资金拨付。项目资金下达后,再按照5:3:2的比例分3年拨付资金,同时,优先偿还施工单位垫付资金。三是采取EPC招投标形式,加快推进速度。为有效破解施工期短、项目工程招标耗时长等问题,采取EPC招投标方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明确由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组成共建联合体作为投标单位,对项目设计和施工一体履行招投标程序,一次性确定项目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设计阶段施工企业提前介入参与,设计审批后第一时间启动建设,确保设计与施工无缝衔接,较分开招投标模式节省30余天时间。
三、因地制宜施策,科学治理降本增效
一是靶向精准施治。立足莝草山区域沙地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逐块设计、同步施工,乔、灌、草、工程固沙综合施策,累计栽植适宜当地生长的云杉等乔木1万亩,柠条、大果沙棘等灌木11.65万亩,冰草、披碱草等耐旱草种12.65万亩,形成“乔木防护林、沙障小方格、灌草全覆盖”三重防沙网。其中,对极严重的7.15万亩区域,采取“乔木防护林网切块+大果沙棘牧草结合填充”方式治理,林网间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人工种草”方式综合施治;对点状零散分布的5.5万亩区域,采取“灌木造林+人工种草”打补丁方式治理。二是注重就地取材。根据莝草山区域防沙治沙用料需求,统筹用好当地苗木资源和森林抚育政策,累计平茬抚育、更新复壮林木6万亩,收集黄柳、河柳等沙障材料1500余吨,采购沙地云杉等本地乔木74万株,实现规划治理区内乔木树种自给自足,通过就地取材沙障材料每亩降低成本约110元,乔木每亩降低成本约150元。三是创新应用新技术。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专业团队合作,创新研制由生物菌剂、固沙草、树种子和褐煤粉混合而成的固沙改良剂,在莝草山区域固沙网格上广泛应用,有效增加土壤粘度,促进植物生长。同时,积极推广大面积草种飞播、核心区铺设滴灌带等先进技术,利用无人机、鹰眼等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四、注重建管并举,常态长效做好管护
一是定人定责划区管护。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根据沙化区域已承包到户、沙化区域点状分布等实际,以草牧场确权底数为基础,对治理区域实行划分片区、分区管护,聘请有群众基础、有精力能力的群众为治沙阶段监督员和管护阶段护林护草员,项目开工即上岗,协助施工方做好项目施工期间的管护工作,按照职责做好莝草山区域后期的修网、补苗、禁牧等工作。截至2024年6月底,莝草山区域已聘请21名专职护林护草员。二是建立五方共管制度。构建苏木镇、嘎查村、施工方、护林护草员、农牧户五方共管机制,层层签订管护协议,明确职责分工,苏木镇加强生态管护执法监督,嘎查村做好五方共管的日常协调和监督工作,施工方配合做好管护工作,护林护草员按照《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履行管护职责,农牧户履行管护协议确定的治理和管护义务。目前经棚镇和达来诺日2个镇及所属5个嘎查村、14个施工企业、21名护林护草员、463户农牧户全部签订了五方共同管护协议。三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健全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过程监督考核体系,统筹林草、公安、属地苏木镇综合执法大队等多方力量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偷牧乱牧、破坏生态等违规违法行为。在年度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中增加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治理区域管护成效等生态保护指标赋分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重要依据,以强有力的监督考核倒逼管护责任落地落实。
五、立足绿富双赢,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鼓励群众少养精养。出台《克什克腾旗现代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克什克腾旗现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治理区内农牧户转变思维观念,改变传统养殖方式,走舍饲圈养、少养精养、改良增效的新型养殖之路。截至2024年6月底,莝草山区域内721户养殖户存栏肉牛1.5万头,累计出栏劣质肉牛300余头、劣质肉牛存栏量下降30%,新增优质基础母牛400余头,优质肉牛占比提高到80%以上,预计可带动户均年增收2万元。二是调整禁牧补贴政策。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休牧禁牧制度,启动草原补奖资金发放与草原管护成效挂钩试点,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者得到补偿、损害者负责赔偿制度,对治理区域内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执行好的60余农牧户落实了143.65万元的扩群提质奖励补贴,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将治理区域内草畜平衡区全部列为全年禁牧区,把每年每亩4.4元的草畜平衡奖励变更为每年每亩12.9元的禁牧补助。三是带动群众多种经营。积极鼓励引导农牧户参与到乡村旅游、林业经济、育苗、饲草种植等生态产业发展中,累计建成跑马场2处、民宿48处,培育本地育苗主体55个,打造大果沙棘基地4万亩、饲草料基地2万亩,同步谋划发展林下中草药5万亩,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收益分红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村集体和当地农牧户,预计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左右,当地农牧户分红500万元左右,带动25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治沙”与“致富”互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