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瞄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生态治理的堵点、卡点、难点、靶点,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聚力开展科技攻关,启动实施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以“揭榜挂帅”项目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三北”工程攻坚战重中之重,“十大孔兑”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几字湾”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内蒙古聚焦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重点区,开展“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泥沙入黄,以期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治理新模式,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大孔兑”“揭榜挂帅”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林业和草原种苗总站、达拉特旗白土梁国营林场等国内7家科研优势力量共同实施,开展跨专业跨部门协同创新。项目针对十大孔兑风沙水沙入黄治理难度大、林草植被建植难、稳定性差等问题,辨识风水复合水土流失过程,提出不同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和区划,研发乡土植物优化配置和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植被提质增效技术、人工退化植被稳定性维持技术、泥沙阻控技术、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技术,形成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为十大孔兑生态治理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提供科技支撑。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研发提出2-3项理论成果,研发坡、沟、岸泥沙阻控技术、人工退化植被提质增效技术8-9项,构建多位一体的近自然修复技术与模式,并建立5个示范区,总面积不低于7000亩,示范区提高林草植被盖度10%以上,有效改善“几字弯”内蒙古段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流沙综合治理技术示范”项目针对乌兰布和沙漠沿岸风沙入侵河道严重,部分人工植被选择不合理,耗水量大,树草种配置不科学,稳定性差,林-草-沙系统治理不协调等问题,以防控风沙入黄、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以“水”为主线,重点研究乌兰布和沙漠的水循环、水土资源承载力,开发防沙治沙新材料及快速固沙技术,筛选抗逆植物优化植被配置,并集成风沙治理技术进行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将阐明乌兰布和沙漠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提出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林田草沙系统格局优化方案,筛选水分适宜抗逆乡土树草种,构建植被格局优化配置固沙阻沙技术体系;提出基于水分承载力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植被修复策略,形成“结构优化-健康经营-高效用水-功能提升”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发适用于黄河岸线高效、环保、低成本、长寿命的防沙治沙新材料与配方工艺,提出沙丘快速固定关键技术;构建新材料流沙快速固定-植被格局优化配置固沙阻沙-退化植被近自然修复与高质量提升全链条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多位一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与模式,提升沿岸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黄河“几字弯”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将开发2-3种固沙新材料和配方,研究4-5项沙丘快速固定技术,筛选3-5种适应不同水分的抗逆植物,开发1-2套种植技术,优化固沙阻沙植被配置技术以及提升近自然修复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相关技术,并建立1—2个示范区。通过这些措施显著改善区域生态,提高林草植被盖度20%以上,减少岸线风沙活动强度40%以上,降低生态耗水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毛乌素沙地全境位于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近年来,毛乌素沙地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如沙地水资源承载力不清、空间布局不合理、林草植被退化、裸露沙地犹存、修复技术单一尚不系统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实现沙区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以“揭榜挂帅”方式启动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毛乌素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集成技术示范”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国家级-自治区级-地方级科研力量跨专业跨部门协同创新。项目针对毛乌素沙地植被一水关系不清、林-草-田-沙等布局不合理、修复技术单一、植被退化和沙丘活化等综合治理的突出问题,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重点围绕多尺度植被-水资源耦合承载力与生态安全阈值研究、多尺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技术、退化固沙植被质量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沙化土地近自然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生态恢复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构建与示范等内容进行科研攻关,形成“治理-恢复-优化-稳定-利用”的系统治沙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将提出区域优化方案;研发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技术3-5项,固沙技术2-3项;构建沙地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各1套;提出毛乌素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技术模式,并建立示范区,总面积不低于3000亩;植物群落稳定性提升10%以上;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有效改善黄河“几字弯”内蒙古段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科尔沁沙地面积 573 万公顷,涉及内蒙古东部3盟18 个旗县,是距北京最近的沙尘源之一。近年来,我区在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实现区域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成为新时期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重点攻坚任务。“科尔沁沙地林草植被近自然修复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维持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国内沙地治理、生态修复、林草资源等领域的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共同实施。项目针对制约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的关键因素(自然、社会、经济)、林草固沙植被群落衰退机制、沙地“植物-土壤-微生物” 如何协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等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项目的实施,将阐明科尔沁沙化土地快速修复与功能提升制约要素,构建区域尺度的生态—生产空间综合调控技术;提出沙障机械化铺设、土壤种子库添加、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示范物种更替与抚育、物种配置优化、微生物菌剂添加等修复策略,形成土壤风蚀有效阻控、植被稳定修复、固沙植被衰退阻断和生态功能提升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发适用于科尔沁沙地的高效、环保、低成本、长寿命的防沙治沙新材料与配方工艺,提出活化沙丘、风蚀坡口快速稳定固沙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沙地植被修复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提升技术体系与模式,提出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为科尔沁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将研发区域尺度生态-生产空间综合调控技术2-3项,集成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可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3-5项,研发林草固沙植被稳定维持及生态功能提升技术2-3项,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等典型区域建立示范区1-2 个,总面积不低于1万亩,示范区综合植被盖度提高10%以上,防风固沙功能提高10%,助力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