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一、玉门市基本情况
玉门,是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临钢城嘉峪关、古城酒泉,西靠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南连青海,北接中蒙边境马鬃山通商口岸,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分带现象明显。由于第三纪以来山地交替上升和沉降运动以及第四纪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南部山区周期性剧烈隆升,形成地垒式的山地,进而成为祁连山亚高山、中低山丘陵沟壑地带,中部为倾斜的冲洪积平原,北部为荒漠区。玉门市下辖3个园区、12个乡镇、3个街道办,国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二、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玉门市现有林地面积84.11万亩,森林面积74.16万亩,森林蓄积3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全市草原面积489.72万亩,禁牧草原200万亩,草蓄平衡草原167.57万亩;全市湿地面积32.34万亩;现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公园,保护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6.38 %。玉门市地貌形态及成因可将全市划为祁连山地、走廊平原和马鬃山地三个地貌单元,其间为低山残丘分割为赤金—清泉盆地、花海盆地、玉门镇平原三个绿洲区,绿洲外围分布有大面积荒漠、戈壁,土地“三化”严重,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监测成果显示,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1282.12万亩,沙化土地面积1093.2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88.8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精神,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行动,以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先后花海片区实施了19.8万亩红柳泉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投资1.2亿元,采用社会资本+政府补助、PPP等模式,在玉门新市区实施了1.2万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全市范围实施了8.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
确定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我市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玉门市积极谋划荒漠化治理和三北工程重点项目,确定玉门市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阶段性目标:2023—2030年计划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8.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5万亩、工程固沙12.4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6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以上;中幼林抚育面积6.5万亩、退化林修复面积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6万亩、草原改良面积10万亩、草原围栏面积19.82万亩。计划投资10.53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93亿元,地方投资6.6亿元。
科学谋篇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统筹全市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建设保护修复,继续按照河西走廊“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阻风沙”的生态建设布局,南部赤金—清泉和昌马片区,充分利用工业中水和南部山区降雨量相对较多的优势,开展生态林建设、草原围栏封育、鼠兔害防治等工程,攻坚克难、久久为功,通过人工辅助措施不断增加林草植被,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部绿洲区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绿洲周边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村镇绿化和“三沿一部”绿化为重点,不断完善绿洲区防风固沙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北部风沙区以国家级公益林等天然林管护、风滩育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工程固沙、退化林草修复为重点,进一步筑牢北部固沙、阻沙屏障。
打好开篇战役。2023—2025年,玉门市大力弘扬“三北精神”,持续加强三北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市土地综合整治,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土地开垦等有机结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配套造林绿化,推进流域综合整治。今年春季,在东镇建化园区、老市区至玉门东镇、玉门市老市区至清泉G30高速公路清泉收费站新建灌水主管线125.33千米、小管出流1.565万亩、建设缓坡蓄水池4座(20万立方米1座、6万立方米1座、3万立方米2座),完成治沙造林0.94万亩,进一步提升三北防护体系建设水平。
强化成果巩固。按照“谁经营、谁防治”“属地管理”的原则,以林长制为抓手,采取区域联防联治,相互配合、共享数据的方式,积极构建林长制管理体系,设立县级总林长2名、县级林长8名、乡(镇、园区、街道)总林长32名、乡(镇、园区、街道)级林长126名、村(社区)级林长90名、村(社区)级副林长307名,全面落实党政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用实际行动打赢绿色保卫战、荒漠化防风固沙防护战。2021—2025年,围绕三北六期建设、规模化防沙治沙、生态公益林修复、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玉门青山沙漠公园建设、玉门市湿地保护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重点项目34个,总投资16.1亿元。其中2021—2022年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0.1万亩、退化林修复面积3.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0.6万亩、草原改良面积7.2万亩、草原围栏面积4.7万亩。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防沙治沙投入总量不足,生态经济效益不明显
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防沙治沙是公益型事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目前河西地区能够纳入防沙治沙工作的中央投资项目只有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投资标准分别为500元/亩、1600元/亩,对栽植树种还有相应的要求,按照现行的物资和人员市场价格计算,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造林种草项目后期管理资金十分匮乏,如无国家扶持,仅仅水费也是造林主体难以承担的。建议提高林草建设项目投资标准,并区别降雨量制定不同投资标准,同时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政策,加大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投入。
(二)项目实施地类限制多,系统治理难实施
自国土“三调”数据启用实施以来,国家土地管理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格。“三调”数据从现状调查生成,其他草地的碎片化与造林种草等项目落地的矛盾,耕地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矛盾、造林绿化需求的空间与落地上图地类限制的矛盾等等,均是今后林草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的瓶颈。建议打破林草之间地类的限制,建立林草地类相互转换的年度变更机制。
(三)水土资源紧缺,规模防沙治沙工作受限制
河西走廊大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水资源已成为河西地区稀缺资源,水权转让几乎没有可能,生态用水十分有限,加之高效节水的农林业所占比重偏低,荒漠化综合防治用水空间严重不足。建议林草项目增加节水灌溉设施配套资金,推广坑口覆膜、小管出流和利用中水造林等节水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项目限制条件多,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难
林草类项目多为补助类型项目,目前的管理越来越趋向于工程类项目管理的要求,不但要编制设计文件,还要编制招标控制价,不但要县级自查验收,还要工程审计;加之项目计划的下达往往滞后,社会资本投入防沙治沙工作的,与补助项目相衔接在工程建设时序、资金支付要求都不顺畅,影响以国家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建议出台新的项目管理办法,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允许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等补助方式,不断激发社会资本投入防沙治沙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