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建设 > 改革创新
智慧管山,管出小陇山高颜值
内容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2024-09-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先是相继拍摄到斑羚、红腹锦鸡、林麝、黑熊,接着又拍摄到秦岭羚牛大规模活动踪迹……在甘肃省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寻找野生动物的蛛丝马迹不再是难题。

“这就是林草智能监控系统和红外相机等组成的智慧化监测体系的成果之一。”小陇山管护中心监控平台技术员赵民强满脸自豪。

林草智能监控系统分为前端感知系统、视频传输网络、监控中心3层架构,智能监测系统不仅可以实时获取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和数量变化,更能对全地形森林火点全天候监测和实时预警。

以秦岭羚牛为例。它们是秦岭山脉的特有“精灵”,一般生活在海拔1503600米的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物种。但其数量稀少,难得一见。

要想保护好秦岭羚牛,首先要知道它们在哪儿活动。

以往单纯靠双脚翻山越岭,架设红外相机,定期更换数据卡和电池,最终到手的数据往往是半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影像。数据不能及时获取,保护工作也难以高效开展。

随着“智慧保护区”建设的逐步展开,广域覆盖、实时高效的智慧监控平台应运而生。

“利用森林监控铁塔,接入4G传输网络,摄像机全天候360度不间断巡航拍摄,用最少的环境影响覆盖更广的森林。同时,实时记录野生动物活动踪迹。”小陇山管护中心保护科科长李安忠如数家珍,“网络可完成高清视频实时回传,后续还可以接入护林员的手持终端,实现巡护轨迹实时查询等功能。”

那么,有了森林监控铁塔,是否会摒弃传统红外相机呢?

“已布设的百余台红外相机将和森林监控铁塔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弥补无法捕捉到野生动物地面活动轨迹的不足。”小陇山管护中心副主任魏坤清说。

除了手持终端、红外相机等智能监控手段之外,无人机也是小陇山管护中心智慧化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正是有了这一整套设备,护林员才告别了“通信靠吼、巡护靠走”的困境。 2023年至2024年,管护中心共为基层保护站点配发了11套无人机设备,实现了基层站点无人机配备全覆盖,消除了固定摄像头覆盖的盲区。

为了让技术骨干熟练掌握无人机驾驶技术,20234月,小陇山管护中心专门举办了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管护中心全部业务技术骨干参加培训并通过了考试。

小陇山管护中心嘉陵保护站副站长焦亮琦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操控无人机在保护区飞行巡护。他说:“无人机覆盖区域广,能完全克服人力巡护中的地理条件限制,特别是陡崖、深谷等难以靠近的区域。无人机的配备不仅让巡护工作事半功倍,还能及时掌握林情险情。”

“大型专业无人机还具有热成像功能,能搭载喊话器等挂件模块,通过热成像仪实时监测火灾状况,配合中心智慧监控系统,形成地空协同、立体联动的监管体系,做到快速发现火灾隐患,及时处置初期火情,实现森林防火高效管控。”焦亮琦补充说。

“智能保护体系的搭建非一日之功,我们持续做了多年的基础工作和探索。”小陇山管护中心主任张归原说,管护中心通过3期建设,共有22座监控铁塔矗立在保护区“咽喉”要点,“如果在地图上把这22座监控铁塔连接起来,就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如同人体的神经、血管,覆盖了整个保护区。”

随着智慧化的不断升级,小陇山管护中心还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深度合作,开展野生羚牛生存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哪些地方更适宜秦岭羚牛生活以及这些适宜栖息地之间的连通状况,为进一步掌握秦岭羚牛本底数据、增加秦岭羚牛种群数量提供依据。

从曾经的人防发展到如今的智慧化监测体系,小陇山管护中心拉起一张“数字保护网”。

智慧管山,管出了小陇山保护区的高颜值。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