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6”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2025年全国林草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北各省区牢记使命嘱托,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统筹生态禀赋和工程建设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绘就攻坚蓝图,吹响了2025年“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冲锋号”。
河北:多措并举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实施的关键之年。河北省将牢记“国之大者”,勇担历史使命,以“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为蓝图,以率先打赢浑善达克南缘沙地歼灭战为重点,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任务552.3万亩,坚决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坚持科学绿化。树牢系统观念,统筹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自然修复、人工修复并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并举,草灌乔结合,高效恢复林草植被。实施引乔入灌工程,不断优化植被配置,加快构建乔灌草结合林草生态系统。
二是开展进度攻坚。逐一细化任务量、前期工作、完成进度,明确具体措施和推进计划。紧盯地块落实、财政评审、招投标时限等堵点卡点,采取专人盯办、提前发布招标意向公告等措施,缩短前期工作周期。协调做好外业调查、作业设计编制及批复等技术工作,推动项目早开工,按时完成国家提出的进度目标。
三是强化质量管控。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三北”工程管理办法,完善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实行全程监控和技术指导,严把设计关、种苗关、整地关、栽植关、管护关。对三方公司、监理公司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技术服务到位、监理结果可信。加强落地上图业务培训,提高落地上图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对新造林地实行封禁,防止牲畜破坏;建立专职管护队伍,探索“国有林场+”、专业合作社、农牧民自建自管等建管一体化模式,压实管护责任,提高造林成活率。
四是探索机制创新。不断优化招投标机制,支持“三北”工程项目等采用灵活方式发包,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小微企业投标,带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在统筹使用各级财政资金的同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鼓励承包大户、社会组织先行筹集建设资金开展工程建设,待完成建设、通过验收后按照相关规定兑现补助资金。
五是打造典型示范。以张承坝上、太行山、燕山等地区为主战场,打造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典型示范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核心攻坚区11县推广塞罕坝沙地治理模式,为率先打赢浑善达克南缘沙地歼灭战奠定基础。丰宁、涞源2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着力打造国家级示范精品。沿冀蒙边界按照流域整体推进,通过林草综合治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措施实现新老工程无缝对接,打造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防风固沙带标志性工程。
六是强化科技支撑。结合揭榜挂帅项目,集中力量对“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治理与植被保护修复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为“三北”工程攻坚战强基赋能。大力推广“郝氏造林法”等抗旱节水先进实用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推进围场县光伏治沙试点建设,探索光伏产业、生态治理融合发展途径。
青海:以改革创新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2025年,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关于“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学治理、积极稳妥、聚焦聚力、勇于争先”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取得重要成果为核心目标,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并取得实效。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青海省在统筹衔接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聚焦省域工程建设实际,以政策制度为牵引,强化顶层设计,发布《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总林长令》,编制《青海省“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青海省“三北”工程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等,科学谋划攻坚目标,靶向推进攻坚任务,确保攻坚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统筹从项目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强化项目管理,结合青海省实际,出台《青海省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规程》《光伏治沙技术规程》等五部地方标准,制定《青海省“三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青海省关于强化“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管的若干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抓源头、促管理、保质量。同时,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范围,开展“三北”工程重点项目督导检查以及2024年和2025年建设任务县级自查验收、州级验收和省级复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力争推出成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2+1+12+N”防沙治沙布局,以海西州格尔木市、海南州共和县为重点,谋划好一批防沙治沙重大项目,打造防沙治沙新技术应用、科技集成、退化农田防护林修复、生态产业融合、项目管理等示范模式,带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两个核心区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是统筹联防联治。建立与甘肃、新疆两省(区)联防联治工作机制,编制“三北”工程联防联治项目方案,全面加强甘青祁连山地区和湟水流域甘青交界区域的生态保护治理,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与新疆巴音郭楞州若羌县的联防联治,统筹谋划联防联治区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区域间协同治理。
五是落实要素保障。实行“四个一线”工作法,建立林草种苗信息化制度,加大种苗储备,提高良种使用率。持续协调有关部门加强生态用水监管,强化定额管理与用水调度,合力保障项目用水用苗等要素。深入推进海南州、海西州等光伏适建区的光伏治沙工作,科学布局光伏治沙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六是强化科技支撑。针对高海拔沙地综合治理、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优良树种草种驯化繁育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与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专家支撑体系,为“三北”工程持续提供全过程专家技术服务,着力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取得阶段性进展。
七是抓好典型选树。加大宣传省内外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强化“三北”工程阶段性成效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投身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同时,持续开展沙珠玉、黄沙头、克土等防沙治沙典型选树,经验交流、模式推广等工作,举办好“三北”工程现场观摩会,做好典型示范引领。(黄春 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