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与固原市泾源县沙南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三北局党组始终把推动沙南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局班子成员30多人次专程到村,协调项目、调研指导、出谋划策;选派3任驻村工作队7名青年干部专职扶贫;落实工程营造林资金近5000万元支持泾源县生态建设,依托行业部门优势,围绕发展生态经济思路,引导村民培育苗木,发展林下养殖,开展生态保护等,沙南村生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6成建档立卡户依托生态建设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沙南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整村脱贫出列,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成效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之年,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必须脚踏实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推动完善基础设施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前提条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是衡量农村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也是农村实现“愿意去”和“愿意留”的物质前提。一是要推进“改厨”“改厕”。完成剩余下水管网建设,加强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继续动员村民改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做到应改尽改。二是要实施村庄美化亮化。加强村道绿化建设,改造提升沙南村小微公园,打造乔灌花草错落有致的微景观;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三是要推进人畜分离。建设牲畜集中养殖园,推进人畜“分居”,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消除点状污染源。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客观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优美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已经成为广大村民的迫切需求。要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存土量坯房,采取保洁员划片分段,各家自管房前屋后,党员包片连户的方式,着力提升村庄环境卫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加强村级河长制管理,完善巡河员包片责任制度。要持续开展荒山造林和退化林改造,提高沙南村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实行村级林长制,发挥生态护林员的重要作用,确保区域内一林一带、一片一块都有专人专管,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要继续推进“幸福大院”建设,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边角地等闲置地,抓好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打造“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人居环境。
着力发展生态产业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内生动力。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有效路径,在发展中要注重“长短结合”,推动以“短平快”为特点的第一产业和以“长效牵引”为特点的二、三产业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一是巩固提升第一产业。调整苗木产业结构,鼓励育苗户重点发展六盘山特色花灌木等城乡园林绿化用苗,切实提升苗木产业发展层次,为城乡提供优质的绿化、美化、香化、彩化苗木;调整草畜产业结构,在养殖西门塔尔牛的基础上,动员村民发展品质更优、生长更快、价格更高、获利更大的安格斯牛;依托三个中蜂养殖合作社,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力争将沙南村打造成泾源县中蜂养殖培训基地、调配基地、种源基地;利用林下空地,发展中草药种植,促进百姓增收。二是重点突破第二产业。依托泾源黄牛肉、六盘山蜂蜜地理标识品牌,尝试在牛肉分割,蜂产品粗加工,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发展山野菜种植、采摘、加工,打造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乡土品牌。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泾源县优美的生态环境,村里完善的基础设施,借力全域旅游发展,将农村生态和农耕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体验农家生活,带动村民增收;组建施工工队,抱团取暖,参与市场竞争,承接绿化、建筑项目,增加劳务收入;培育一批洞悉市场、广猎信息的产业经纪人,特别是苗木经纪人,为产业发展大户提供市场需求、价格等信息,大力提高产品商品率、外销率。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具体行动。绿色生活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态度和关键举措,要引导群众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向“绿色”转变。一是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入户走访普法宣传、村规民约、爱心扶贫超市积分制度等方式,引导村民在农业生产、草畜养殖、日常生活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要养成节约习惯。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形成节约适度的良好风尚,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杜绝奢侈浪费。三是要提倡低碳生活。在生活中,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在产业发展中,节水、节电、节能,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传承弘扬生态文化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的内在核心。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指导行为的指南。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要积极倡导村民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的血脉传承到农村的“毛细血管”,重塑文明乡风;要开展“生态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从心灵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要开展“生态文化小标兵”评选,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带动每个家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要采取培育典型示范、主题党日、公益讲座、张贴标语等多种活动形式,让每一位村民都认识到自己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贡献者,感觉到参与其中的荣耀。(辛咏恒、袁向明、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