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结合“双重”规划和林草“十四五”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三北局积极谋划,多措并举,指导各地在工程建设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推动了三北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
政策引导,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坚持政府主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在用好用地供给、集体林改、投融资等现有政策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政策措施,破解制约瓶颈,激发国土绿化的潜力和动力。河北、青海分别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意见》和《关于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等政策文件,吸引市场主体参与绿化建设,激活市场动能。
规划先行,突出系统治理。不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实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整体施策,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按流域、山系、沙带等自然地理单元系统推进治理。在完善“十四五”林草保护发展规划同时,编制了《内蒙古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陕西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021—2030)》等独具特色的区域性生态保护规划,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项目集成,数量质量并重。整合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依托“双重”规划、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项目实施,将中央资金与地方财政投资、社会投资、信贷融资等相结合,统筹安排林业草原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绿化增量,注重提升绿化成效,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甘肃平凉启动林草生态扶贫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信贷资金2.2亿元,为生态建设和林草产业开发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山西兴县围绕改善县城周边人居环境,启动南北山绿化和通道沿线绿化,整合项目资金,高标准推进国土绿化,确保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
科技助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推动作用,集聚优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成果、推广科技应用等林草科技服务,大力推广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林草良种培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批适用技术和成套绿化模式,促进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河北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区域造林的“郝式造林法”(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靠育林板),有效破除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和燕山石质阳坡气候干旱、土层瘠薄、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制约,使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陕西、甘肃分别开展主要乡土树种名录编制工作,为推进科学绿化提供指导。
创新机制,激发社会潜力和活力。积极推行国土绿化专业队伍标准化建设、合同化管理,探索施工单位“先建设、包成活、再结算”的绿化运作模式,鼓励各类主体通过租赁、转让、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权,建立林场化、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形成成本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陕西宜川县以国有林场为支撑,组建培养8支由当地农户为主体的具备一定造林专业能力、施工经验丰富的稳定队伍,专门从事困难立地条件地块造林。青海同仁市针对规模造林与经营管护脱节的问题,探索成立西山林场,负责承担造林、抚育、管护工作。(核查处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