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中卫市持续推动建设国土绿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3月,财政部、林草局组织的2023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竞争性评审中,由宁夏申报的中卫市黄河流域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从全国47个市(州、地区)参与评审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筹措中央、省、市、县及社会资本3.01亿元,用于生态修复。
从腾格里沙漠的漫天黄沙到南华山下的层林尽染,宁夏中卫的国土绿化项目,正以“系统治理”为经、“科技赋能”为纬,编织着生态治理的壮美图景。自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地中卫以来,中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组建了由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多家单位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团队,制定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出台了督导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速推进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第三次国土调查为蓝图,统筹划定生态红线,将11.72万亩荒漠化作刺槐、柠条的混交林海,让流沙止步于黄河之畔;又在清水河畔种下12.23万亩云杉与山杏,以“灌为主、草为护”的智慧模式,筑起水土保护的绿色屏障。这背后,是30余次专家研讨的智慧碰撞,是“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因地制宜之道,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
按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思路,以腾格里沙漠、清水河流域两大修复区为主线,综合运用工程固沙、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完成国土绿化23.95万亩,其中:工程固沙11.37万亩、人工造林4.36万亩、退化林修复8.22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面完工,进入管护期,通过项目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73%(达到9.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3%,预计年碳汇增量1.78万吨,吸纳带动5000名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人均增加劳务收入1万元,昔日的“沙窝窝”变成“金饽饽”。通过打造精品工程、创新治沙模式、治沙技术研发应用和沙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沙模式,先后吸引69多家主流媒体来卫报道,新疆、云南、内蒙古等10余省(区)来卫考察学习,中卫“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上向全球推介,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了“宁夏经验”“中卫模式”。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绿化质量效益。在科技与生态的交响中,中卫人以创新破解治沙难题。专家技术组驻守荒漠,分片区实施包保责任制,对规划设计、造林整地、苗木调运、栽植及抚育管护全程指导,选用柠条、花棒、杨柴等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风沙的乡土树种,良种率达到75%以上,增强造林绿化成效。推广芦苇高立式沙障、刷状网绳式草方格等新兴实用技术,运用“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等4项国家专利工具,实施大规模治沙造林,造林效率提高15%,成活率达到85%以上,工程固沙、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成本指标均值降低约10%。
矢志向绿行,荒漠绘丹青。随着一方方沙障压下去,一株株青苗长出来……中卫人民在沙土之中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沿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中卫市将持续打好“三北”攻坚战,筑牢绿色屏障,勇担使命,不负嘱托,持之以恒的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为广袤的荒漠化地区穿上绿装,坚决守牢林草安全底线,筑牢荒漠绿洲绿色屏障,以“敢叫山河换新颜”的魄力,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卫防沙治沙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