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不能盲目,要根据沙源、风沙危害状况和立地条件类型。比如,在农田毗连流动沙丘的地区,培植带状林与块状林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带;在沙丘丘间低地面积较小而沙丘流动性大、危害严重的地段,采取带状林、块状林与沙障固沙相结合的方式;在新月形沙丘链上采用燕翅状沙障;在迎风坡和背风坡不明显的沙垄上设置鱼刺状或“非”字状沙障......”
“比如在小泉子沙区和蓼泉南沙窝,我们利用地下水位较高的特点,采取沙丘间地挖土井取水的方法营造防风固沙林;在固沙压沙中,我们把草方格沙障规格由1m×1m调整为1.5m×1.5m,既达到了固沙目的,又降低了治沙成本。”
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毅然走上治沙造林战线的窦长保,几乎亲自参与了临泽县三北工程建设的全过程。35年的林业生涯中,他总结了丰富的治沙造林经验,谈起临泽的治沙造林来,语气里透着权威和自信。
“趁着3月中旬积雪还没化,组织群众在沙区挖坑造林,把积雪堆到新栽的苗木周围,等天气转暖,雪水就渗到了树根,既利用了水资源,降低了造林成本,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有人说,张掖的防治治沙史就是一部科学治沙史,这话不假。
张掖市在几十年的防沙治沙中坚持分类指导,因害设防、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总结沙区治理经验和技术,引进应用阻沙网、尼龙网、土工布等新型治沙材料,大力推广草方格固沙、根区注水造林、保水剂应用等沙区治沙造林技术,有效提高了沙区造林成活率。
“那时候在省治沙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的盐渍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防治治沙试验示范区项目、“九五”攻关项目等对我们的治沙发挥了巨大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临泽县先后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院、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设立生态定位研究站3个,沙区环境监测站点6个、固定观测样地20多个,常态化开展荒漠区风沙环境治理成效监测和技术研究,为沙区治理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梭梭能固沙但不防风,一场风来就连根拔走了。只种杨树也不行,沙丘穿过杨树也会把地埋了。所以沙丘高处种梭梭,可以固沙,低洼处种杨树,可以防风。”
在绿洲与沙漠、戈壁交界处营建大型防风固沙林;在沙漠前沿腹地压沙障、植灌木,有效控制流沙;在生态环境尚未破坏的区域,加大封育力度,有效保护天然原生植被;在绿洲内部营造“大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形成“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大型骨干防护林体系。有灌溉条件的沙区开展大规模人工治沙造林,无灌溉条件的沙区采取埋压粘土、麦草方格沙障进行工程固沙;沙漠前缘3-5公里范围内采用网格围栏封禁,国家公益林荒漠林区采取禁牧封育。
骄人的成果既得益于顽强的拼搏,也得益于科学决策、科技施策。30多年来,临泽县累计治沙55万亩,治沙造林达到7万亩。高台县在绿洲边缘建成两条长137公里,平均宽0.8公里的基干防护林带和总长2000多公里的绿洲内部防护林网。
张掖大地上,“条条分割、块块包围”的防护体系如一道道绿色屏障矗立在绿洲边缘,亦如排排穿着绿色铠甲的钢铁战士,手挽手、肩并肩,昂首挺胸,迎风而立,将绿洲护在身后,将家园护在身后。(张掖市林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