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全国94个“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中,盐池县林业和草原局荣登榜单。
近年来,盐池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374.6万亩,年扬沙天数自126天下降至10天左右,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昔日“黄沙窝”变成如今“绿家园”。
全地域植绿增绿让荒漠变绿洲
在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樟子松挺拔,杨树林内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沙鸥翔集。保护区修建水源补充渠道21.8公里,完成造林1.3万余公顷,封山育林1.6万多公顷,使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近年来,盐池坚定“红色盐池绿色发展”定位,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围城造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哈巴湖等省部级以上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21个,探索出了“草为主、灌为护、封为主、造为辅”的防沙治沙模式,多点发力绘就出一幅幅人进沙退、生态逆转、产业兴旺的新画卷。
“我们充分运用麦草方格+灌木防护+零星种植乔木等现代治沙技术,使得毛乌素沙漠的流动性沙丘变为固定沙丘。‘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参与治沙20余万人次,投入资金3.2亿元。”盐池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官渊博介绍,如今的盐池县有绿水青山更有鸟语花香,筑就了宁夏东部绿色生态屏障。
在盐池城北大墩梁,烽火台周围是沙地,而望向远处,却是一望无际绿意盎然的防沙林带。“烽火台周围的沙丘,是特意留出来作对比的,远处2.5万亩防沙林带,都是通过再生水利用种植的树木。”宁夏水投盐池水务公司总经理张志权告诉记者,曾经的沙漠如今被防护林带覆盖,再生水资源功不可没。
2020年,盐池县投资9590万元建设德胜墩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同时向城北防护林铺设再生水管线30公里,将再生水引入城北防护林,成功完成了防护林灌溉水源的替换。全县依托现有再生水循环体系,人工湿地水环境修复工程、湿地植被恢复等工程得到全面提升。
1583名护林员坚守在沙漠深处
初冬的风,刮在脸上生疼。哈巴湖管理局护林员冒慷民穿行在灌木林立的沙地中,带着记者去看他爷爷当年种下的那片林地。
冒慷民是“林三代”,他的爷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树,47岁时累倒在这片沙地再也没有醒来。而他的父亲,也在37岁那一年长眠在这片沙地。几十年来,他和奶奶、母亲三人依然住在治沙基地,坚守着这片林场。
今年,在白春兰治沙基地,冒慷民种了400多棵树,有景观树也有苹果树和梨树。“别看这些树现在才1米高,3年后就有收益了,它们的收益又可以用来买治沙的树,这片沙地将会一直绿下去。”从冒慷民出生的那一刻起,这片沙地林场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像冒慷民这样的护林员全县有1583名,他们的双脚扎根在沙漠深处,守护着这片林带。全县目前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57万亩,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双提升。”官渊博介绍。
近年来,盐池县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封、飞、造相结合,草、灌、乔合理配置,全面加快绿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使这个沙化一度十分严重的小县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黄沙随风起舞的景象越来越少,盐池县的天越来越蓝。
打造生态经济“双丰收”价值效益
柠条是盐池县防风固沙的主力树种,全县柠条林种植面积达265万亩,占保存林木总面积的80%以上。“能否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从2016年开始,盐池县开始探索“以林补饲”之路,通过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研发适合柠条平茬和饲料加工的机械设备。目前,在柠条平茬转饲利用方面,盐池县已形成了“统一平茬、多点加工、集中配送”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盐池滩羊“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等优质牧草示范区10个;宁夏丰牧等18个饲草加工厂建成投运,年均平茬柠条40万亩以上,
在宁夏丰牧饲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工人将收割来的柠条放进粉碎机,再把生产出的草粉经过另一道工序压制成大小不一的颗粒。转眼间,一堆堆灌木枝条已变成盐池滩羊舌尖上的美味。“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余万元用于牧草产业发展,每年种植以苏丹草为主的一年生优质牧草10万亩以上,有效缓解滩羊养殖饲草与禁牧舍饲之间的矛盾。”官渊博表示,“以林补饲”助力全县滩羊养殖户年均增收300万元以上,更好推动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盐池县将林权、草原承包经营权等14项农村产权纳入交易范围,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真正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