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边缘,万亩桑园郁郁青青;盐碱地里,颗颗枸杞饱满硕大;地里田间,防护林木整齐茂盛……近年来,博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持科学防沙治沙,建立健全防沙治沙制度体系,构建起绿色生态屏障,使荒滩变果园,戈壁成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博州位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沙化土地面积587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为21.7%,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博州林草局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持续推进持续推进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实施以农田防护林、乡村绿化美化、交通干道沿线、重要水源地和环城绿化带等建设为重点的国土绿化,进一步完善了绿洲防护林体系,绿洲内部和边缘的沙化耕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潜在的沙化土地扩展区域得到控制,整体沙化土地扩展速度明显减缓,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博州平均年浮尘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各族群众生态环境体验上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博州实施沙化土地治理218.44万亩,完成治理任务的108%,其中治沙造林种草11.2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22.25万公顷,退化草原治理78.45万亩,水土保持重点工程6.45万亩。
“以前每到春秋季节,出门就怕刮大风,到处都是沙尘,回家身上都能抖下来一层土。这些年眼看着博州的绿色越来越多,生态越来越好,再也不怕刮大风了,也不用吃土了。”博乐市居民鲁强说。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博州林草局并没有停下防沙治沙的脚步,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统筹防沙治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工程建设,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依托、补充,实现沙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防沙治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须久久为功,在‘守绿护绿’上不懈发力,让防沙治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博州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新利说。
博州林草局坚持以林养人、生态脱贫,制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细则》,在温泉县、博乐市精准选聘生态护林员158名,既实现了生态脱贫,又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乡土专家”和“科技带头人”。同时,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围绕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引导民间资本进行规模化防沙治沙,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等沙产业。种植枸杞、沙地桑、海棠、文冠果等特色林果16万亩,培育林果加工企业、电商、合作社等经营主体65家,加工产品73种,乡村田园游井喷式发展,一二三产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就业2.5万余人,形成以沙育林、以林促产、以产治沙的良性循环,让防沙治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桑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发,既是精河县特色林果产业带头人,也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他说:“我们企业目前种植了2万亩蛋白桑生态林,年产值上千万元,辐射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0人,防沙治沙的同时,我们也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日前,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表彰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先进集体、标兵及先进个人,博州林草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治沙工作最好的肯定,‘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进一步推动林草植被增加,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张新利说。(博州林草局 贾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