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国土绿化认真落实“五个精准”措施,按照扩绿增量和提质增效要求,坚持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坚持工程造林与自然修复,有序有效促进林草各项工作科学高质量发展。
一是精准规划。按照适地适水的要求,确定“一带、三廊、四区、多点”生态建设布局,积极组织实施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0大重点绿化工程,突出渭河干流沿线、西秦岭水土流失治理区等8大重点区域深度绿化。全市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草)79.61万亩,上图入库率达到100%,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成效显著。
二是精准定责。持续严格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定点、定量、定责,包栽、包活、包管的“三定三包”责任制,构建全民参与、全行业覆盖的社会化尽责新格局。2021年以来,共组织全民义务植树532.53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2486.4万株,“四旁”植树360.42万株,水系通道绿化3674.88公里,建成大规模义务植树基地21处。积极争取开通“全民义务植树网”,设立“保护古树名木、守护绿色遗产”义务植树公益募捐项目,目前已捐资60多万元。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爱绿、护绿、植绿、兴绿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三是精准指导。坚持林长定期巡林、市林草局县级干部蹲点包抓督促、技术骨干分片指导服务机制。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研究国土绿化、退耕还林反馈问题整改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11次,开展蹲点包抓督查7轮次,实地指导160多人次,跟踪督查造林、资源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点位140多个,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序促进林草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四是精准示范。按照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标准和要求,分年度制定2021年—2023年全市国土绿化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坚持市、县区、乡镇、村组四级同步推进,城镇面山、河湖水系、堤岸通道和小区庭院添绿齐抓,合力开展“四旁”植树和村庄周边片林建设。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23处,总面积达到841.57公顷,人均公园面积12.03平方米。2491个行政村(社区)建设公共休闲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2632处。
五是精准创建。清水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认定为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轩辕部落和秦州区青鹃山2个基地被认定为森林康养基地。我市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评估验收,今年2月,省林草局授予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在此基础上,及时成立工作专班,对标对表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加快以创促建进程,目前已完成《天水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稿编制工作,为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天水市林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