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是中原通往新疆、青海、西藏和连接蒙古、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为甘肃河西走廊交通之门户,素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维”之称。历史上的玉门,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加之频繁的人为活动影响,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被人为大肆破坏,“风吹石头跑、牛羊吃不饱”成了玉门近代生态环境真实的写照。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长远大计出发,作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此揭开了玉门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序幕。玉门市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工程(1978年—2010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1万亩,封滩育林102.8万亩,零星植树604.22万株。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2011—2020年)人工造林面积1.5万亩,封滩育林面积2万亩,退化林分修复面积1万亩。全市农田林网配置率达到91%,村屯绿化率达到94%,危害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和人居环境的“十大风沙口”基本得到治理,完成“锁边”基干防护林建设5.8万亩,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门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树牢“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理念,坚守生态环保底线,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国土绿化、生态保护、绿色产业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做支撑,保护与发展并重,扎实开展森林草原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国土绿化造林17.32万亩,绿色通道166.1千米,农田林网190.6千米,治沙造林4.3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3.6万亩,全民义务植树494.6万株,退耕还林面积26.4万亩,建成16万亩沙化士地封禁保护区一处,玉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质的提升。截至目前,玉门市林地面积79.52万亩,森林面积74.16万亩,森林蓄积3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草原面积489.72万亩,湿地面积32.34万亩。
一、以“林长制+国土绿化”,带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绿色是生命的本色,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保护色。玉门市按照“城乡一体,林城相拥、林水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灵魂,重点实施了玉门市新市区生态治理项目,是自建市以来实施的最大的一项生态治理项目,总投资4.15亿元,采用政府投资、政府补助社会资本投资和PPP项目投资三种模式建设,以环城林网生态工程为核心,按照“道路林荫化、单位花园化、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绿化要求,在新市区四周建设宽160米的环形防护林带45公里,营造防护林带2.8万亩,配套衬砌渠道35公里、架设管灌2.4万亩,打井6眼;修建沥青路面主干道42公里,架设桥涵8座;以通道和园林绿化美化为重点,将玉门城区所有通道绿化串联环绕起来,环城绿道长达45公里,全面提升城区内外道路“颜值”;以打造绿色生态长廊为抓手,着力绿化美化、增绿补绿,在新市区内外树起了点线面结合,乔灌草搭配、渠路林配套的一道闭合环形的绿色生态屏障,达到了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可观、可行、可游的目的。以维护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基调,以储备林生态林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蓝本,大力推动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紧盯祁连山-河西走廊(酒泉)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争取三北六期、生态公益林修复、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项目得到国家、省市支持。重点实施了储备林生态林项目,分四年(2022-2025年)实施,建设任务为6.1万亩(2022-2025年),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5万亩,中幼林抚育1.1万亩,总投资10.34亿元。两年时间完成储备林生态林建设面积13400亩,形成以重点村镇街道绿化为基础,公路、农田绿化为骨架,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草搭配有致,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绿化生态系统,推动生态资源绿色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融合互动,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的绿色创新开放合作新高地。玉门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省绿化模范市”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目前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玉门枸杞小镇获得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二、以“林长制+绿色产业”,拉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玉门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三大主责主业,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不断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将防沙治沙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做足“沙”产业文章,实现生态经济双赢。通过防沙治沙、用沙管沙,以枸杞、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实现了由曾经是风沙的重灾区,向绿色生态产业增收的飞跃。截至目前,全市发展林果产业面积达23万亩,其中枸杞面积20万亩、葡萄面积1.3万亩、其他林果面积1.7万亩。以前对玉门来说肆虐的风光资源正不断地转换为能源产业,让玉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扬起了绿色风帆。随着“风光互补”进程的加快,玉门新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风光火储多能互促、协同供应的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至目前,全市沙化土地上建成各类电力装机累计达到553.9万千瓦,其中风电355万千瓦,光电100.4万千瓦,水电17.2万千瓦,火电78.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万千瓦。至2022年底,玉门市新能源规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7.11亿元,新能源累计发电526.81亿千瓦时,真正实现了为“双碳”目标添“绿”蓄能。
三、以“林长制+责任落实”,筑牢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自2019年玉门市实施三北退化林修复工程,认真落实关于退化林修复改造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强化管理,创新机制,不断探索科学推进退化林修复改造的模式和途径,至目前实施退化林分修复改造面积3.6万亩。玉门市开启“智慧林长”护林新模式,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林长责任制,依法履行管护职责,按照“谁经营、谁防治”“属地管理”的原则,各乡镇、各相关单位统一行动,同步进行,强化“一把手”责任,明确退化林分修复任务目标,靠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玉门市设立县级总林长2名、县级林长8名、乡(镇、园区、街道)总林长32名、乡(镇、园区、街道)级林长126名、村(社区)级林长90名、村(社区)级副林长307名。通过科学实施三北工程,玉门市防护林体系逐步健全,退化林修复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林分质量、林地综合效益得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玉门市黄闸湾镇泽湖村、柳河镇红旗村成功入选国家森林乡村,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玉门构筑宏伟蓝图。
四、以“林长制+高效修复”,保障三北防护林绿色发展
依据国土“三调”及林地“一张图”数据,对区域内退化林地,采取遥感判读、现地核实等方式,以“过筛子”的方式逐一比对,科学选择修复区域,突出修复重点,优先修复改造老化退化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退化林,以及生态系统已出现逆向演替态势的林分,加大对老化退化、缺网断带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力度。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和天然林保护政策及《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LY/3179-2020)《森林采伐作业规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要求,分类修复改造。对老化、重度退化的乔木林,以更新修复为主,其中林木稀疏、林中空地较多地采用全面补造修复;中度、轻度退化的乔木林和天然灌木林,以抚育修复、补造修复和平茬复壮为主,科学修复改造,科学选择树种,合理配置密度,优化林草结构,实施退化林分修复工程,实行技术人员包乡挂村,一包一年制度,推行统一整地、统一打点划线,实行了专业造林队伍工程承包,保证成活,有力提高三北造林质量,大力推广优良乡土树种,确保三北造林成活率。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动森林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型升级,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五、以“林长制+依法治林”,巩固三北防护林体系成果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紧扣资源保护核心,创新执法机制,强化法治保障,全力推进依法治林。充分发挥在法律监督、依法监管中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将司法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效对接,全面推动打击涉林违法行为和异地复绿修复生态的有机结合,产生叠加效应,增强生态保护实效。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林、依法行政水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人民共同美丽家园。
如今的玉门,不再是昔日赤地千里的西域小镇,“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一代代玉门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下,新的玉门已在河西走廊平地崛起,道路宽阔、林荫成行、瓜果飘香、民熙物阜、人民安乐,作为丝路古道的明珠,她依然熠熠生辉……(甘肃省玉门市林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