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林草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弘扬新时代武威精神,优化“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布局,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持续推进九大行动,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和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统筹处理好兴林与兴水的关系,凝心聚力写好六篇“水文章”,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努力建设生态大市,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持续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做好“增水”文章。以石羊河、大通河流域两岸宜林区域、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地带、生态移民迁出区符合要求的造林区域为重点,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全面提升和增强南部水源涵养林涵养功能。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水源涵养林建设51.55万亩,封山育林120.6万亩,水源涵养林面积稳步扩大。
二是坚持科学防沙治沙,做好“保水”文章。突出重点、因害设防,连片建设、规模治理,大力推广八步沙治沙造林经验,实施三北防护林、规模化防沙治沙、防沙治沙示范区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治沙造林180万亩,封沙育林草72.34万亩,风沙危害有效遏制,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勤县境内干涸50年的青土湖已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现已恢复水面26.7平方公里。
三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做好“蓄水”文章。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2016年以来,全市建成草原围栏285.66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05.62万亩,人工饲草地建植25.51万亩,毒害草治理8.9万亩,黑土滩治理4万亩,退耕还草9.18万亩、鼠虫害防治698.87万亩。全市草原植物群落结构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草原蓄水功能持续增强,草原植被盖度达42.93%。
四是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做好“护水”文章。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落实湿地管护责任,加强自然湿地保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支持,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全面提升基础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强化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按照统一部署,建立全市湿地分级体系,明晰湿地的事权划分,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典型、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的自然湿地,逐渐形成覆盖面广、连通性强、层级合理的湿地保护格局。
五是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做好“节水”文章。积极开展抗旱节水造林技术、超旱生树种应用、保水营养基质容器苗木繁育、经济林设施栽培节水技术等研究,示范推广滴灌、管灌、喷灌、小管出流技术和扩沟覆膜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益。推广应用保水剂、落水栽植、薄膜保墒、树盘覆膜、营养钵育苗等节水造林技术,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和苗木成活率,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六是积极培育发展沙产业,做好“用水”文章。坚持治沙、生态、产业、扶贫相结合,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沿沙区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药用植物16万亩,培育发展沙漠文化和沙漠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完成光伏治沙0.71万亩。民勤红枣、民勤枸杞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入选“甘味”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武威市林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