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兴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以如椽巨笔擘画发展宏图,以磅礴思想伟力掌舵领航, 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立场,充满了奋斗精神,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尤其是报告中论述的“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等为三北工程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下一步,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久久为功,不断提升三北地区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深远意义,全面把握大会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决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三北工程建设。融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重要指示批示的各项要求,制定系统学习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切实抓好宣讲培训,撰写刊发一批有份量的理论文章,打造强有力的宣传阵地。坚持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确定一批工程建设重大研究选题,在项目管理、发展模式、监督手段、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出台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和工程区绿化实际的政策措施。
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坚持系统观念,一体化推进工程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统筹实施工程区内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促进工程区各类自然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以工程区江河湖流域、山体山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结合“两区两带”生态功能定位以及行政区划划分,推动以“条线为主”的单类生态系统治理向以“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全要素生态保护修复转变,谋划实施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项目,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大力实施三北六期工程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依照六期工程规划,组织实施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规模化治理、科学绿化、质量精准提升等73个试点示范项目,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建立项目实施台账和责任清单,定期调度项目实施情况,并加强对项目作业设计及实施情况的技术指导、科学论证等工作。根据工程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绿化空间实际和森林资源状况,有序安排年度绿化和森林抚育任务,实行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指导做好工程区绿化任务落地上图工作。
四、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工作
坚持自信自立,在认真总结三北工程40多年成功经验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聚焦科学绿化“哪里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四个关键问题,推进工程区2个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落实落地。根据区域水、土、气、生等自然要素状况,科学选择治理方式和林草配置比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因地适宜、适地适绿,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深挖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草地、城镇绿化空间、农村“四旁”绿化等国土绿化用地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造林种草方式,逐步提高封山封沙育林和灌木造林比重,科学确定混交林树种、方式、比例等配置。稳妥有序推进退化林修复改造,在全面掌握工程区退化林草本底及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种类退化林修复措施。全面推行林长制,结合工程建设需要和实际,探索设立北方旱区林草覆盖率指标,一揽子构建三北工程监督管理制度方案。
五、积极探索绿水金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坚持人民至上,在水热条件好、群众意愿强的燕山山地、新疆绿洲、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等区域致力于打造一批特色经果林基地,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在工程区优先选择一批基础好、意向高的县域率先开展生态产品监测试点,形成生态目录清单。分区域、分领域、分行业、分批次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示范,在工程区谋划一批标志性项目工程。积极对接有关市场主体,探索开展工程区“绿碳”碳汇项目开发和市场交易模式,试点实施“绿碳”增汇工程,推动将工程区优势碳汇资源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
六、不断提高三北工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
坚持守正创新,以工程建设40多年成果经验为“蓝本”,进一步寻求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继续围绕林草植被水资源涵养与消耗、农田防护林保障粮食效益、气候变化对人工林衰退影响等课题,大力组织开展理论基础研究工作,厘清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基本理论阐释和机理解释,回应社会关切。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工程建设以财政投入为主、金融资本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各生产要素向工程建设聚集。紧扣党的二十大主题,组织社会各界人士赴工程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积极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论坛,探索工程区界江界河界线生态治理合作模式,形成国内外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办公室 王鸿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