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由中宣部新闻局组织的亚洲象北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中采访活动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23家国内主流媒体参加活动。本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江栎副处长主持,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杨华副处长出席活动并致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高度重视,院领导班子全程出席活动,院党委书记周红斌致辞,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作专题报告并回答记者问题。
省林草局杨华副处长介绍,为拯救保护亚洲象,云南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勇担重任,重点采取8项措施,努力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维护人象和谐。一是严厉打击盗猎和非法贸易。二是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三是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四是实施收容救助。五是推进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六是探索安防设施建设。七是推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八是稳步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种群发展呈现明显变化:一是数量不断增长。30年间,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二是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亚洲象分布于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到2020年底,长期活动范围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
昆明院党委书记周红斌介绍了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的历史沿革及相关职能职责,周红斌称,为了适应中国林业形势发展,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及时调整专业配置和业务方向,实现了从为木材生产服务到为生态建设服务的转变,成为全方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撑的研究型技术单位。
近10年来,国家林草局先后在昆明院挂牌成立了西南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西南监测中心、西南生态监测评估中心、国家公园规划研究中心、亚洲象研究中心,不断赋予昆明院新的职能,为昆明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昆明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地缘优势,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调查、监测评估、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林业碳汇计量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调查规划、咨询、勘察设计,生态建设工程标准、定额、规程规范编制等工作。
昆明院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业对口支援西藏先进集体”,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为“优秀勘察设计院”;2010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201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一五森林云南建设先进集体”;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87年至今一直保持云南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对于近日北迁亚洲象群,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长期持续关注,今年4月16日象群迁移到玉溪市元江县起,亚洲象中心团队一直和云南省林草局始终在一线提供技术咨询、指导。”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简要介绍了研究中心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及成果,并对公众关注的北迁象群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就“亚洲象吃酒糟醉倒”等事件进行辟谣。
一年多以来,中心积极开展亚洲象保护管理亟需基础应用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和改进了脉冲电围栏等安全防范设备;根据国家林草局安排,正在积极开展人象冲突机制研究;已承担外交部澜湄合作项目:跨境亚洲象种群调查与监测,该项目在今年的澜湄合作成果展会上展出,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承担国际履约任务:大象非法猎杀监测(MIKE)。中心已经采集了野象粪便,正在做宏基因组测序和微生物培养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子手段研究野象健康状况,为野生保护管理提供支撑。
陈飞表示,“这是一场国内较为少见的野象远距离迁移活动,也是一幅人象和谐相处的画面,更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对话,是我国探索解决“人兽冲突”的新范本,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大业,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典范。”
采访活动结束后,各方媒体还参观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西南监测中心展馆,进一步了解昆明院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成功展示了国家林草局驻西南生态建设队伍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