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院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发表干巴菌复合群两个新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http://www.forestry.gov.cn/ 2024-06-06 来源:西南调查规划院
【字体: 打印本页

2022年,在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红河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日,调查队在保护区采集到的两个革菌属(Thelephora Ehrh. ex Willd.)新种已正式被SCI期刊《Jounal of Fungi》接收发表。

阿姆山保护区地处哀牢山纵谷区的南缘,是元江、藤条江的分水岭,属两江的重要汇水区,拥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典型垂直带谱,是滇中南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早在2012年,西南院就开始和阿姆山保护区管护局合作,在保护区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综合各类研究成果,于2017年,出版了专著《云南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十年后,本次本底调查工作是在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大背景下,重点关注拟调入的范围,在前期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保护区资源调查工作的查漏补缺和完善提升。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 Zang是革菌属中在中国和东亚一些国家最受欢迎的食用菌之一。在我国,干巴菌的分布以滇中高原为主,因其成熟时会产生独特而诱人的香气,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云南许多山区群众主要收入的来源之一。目前,新鲜采集的干巴菌售价较高,但市场上出售的一些“干巴菌”实际上是多个物种的复合群。2022年5月,调查队于阿姆山保护区采集到的干巴菌复合群两个物种,在大量文献查阅、形态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为两个尚未被描述的新种:裂盖革菌Thelephora lacunose Yan C. Li & Zhu L. Yang(图1)和似花革菌Thelephora petaloides Yan C. Li & Zhu L. Yang(图2),二者均可食用,因外观近似干巴菌常与其混在一起出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下一步,西南院将进一步固化保护区的调查成果,继续为阿姆山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图 1裂盖革菌的担子果和显微、超微特征(KUN-HKAS128968)。(a)子实层和亚子实层;(b)菌盖表皮结构,比例尺=10 µm;(c, d)新鲜子实体;(e, f)电子显微镜下的担孢子,比例尺=2µm

图 2似花革菌的担子果和显微、超微特征。(a)子实层和亚子实层(KUN-HKAS97730);(b)菌盖表皮结构(KUN-HKAS97730),比例尺=10 µm;(c, d)新鲜子实体(c. KUN-HKAS97730, d. KUN-HKAS128969);(e, f)电子显微镜下的担孢子(KUN-HKAS97730),比例尺=2µm

 

 

来源:自然保护地规划处

供稿:杨锦超

核稿:尹志坚

审核:李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