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以 “三早” 目标为纲,“科技 + 人力” 联动,“宣传 + 管控” 同步,全盟 11262 个小班、153.3 万亩松林已全部完成监测,未发现松材线虫,为守护当地森林生态安全夯实基础。
一、“三早” 目标为纲,构建普查工作 “总框架”
早部署: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局提前召开专题会议,结合辖区气候条件、松林资源分布情况,制定 “一域一策” 普查方案,明确普查范围、标准与节点,构建 “盟 - 旗(县市)- 乡(林场)” 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将任务细化到最小单元。
早排查:聚焦松材线虫病传播规律与秋季松树生长特性,对兴安盟内高速公路沿线、景区、松材加工企业等重点区域优先开展地毯式排查;偏远山区及零星松林采用 “无人机巡查 + 人工踏查” 模式,消除普查 “死角”“盲区”。
早处置:建立普查与处置 “无缝衔接” 机制,发现疑似病株立即标记、取样检测。此次普查共发现枯黄枯死松树 1041 株,其中不明原因死亡松树 32 株,已全部取样检测,未发现松材线虫。
二、“科技 + 人力” 联动,打造普查监测 “双引擎”
科技赋能,让 “病害踪迹” 无所遁形:运用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对兴安盟内连片松林航拍巡查,通过图像识别快速筛选针叶发黄、枯萎的疑似病株,单块林地普查时间缩短 70% 以上,推动 “传统踏查” 与 “现代科技” 深度融合;在重点区域布设 500 套诱捕器监测传播媒介天牛,实现病害 “早预警、早识别”。
专业护航,让 “普查数据” 真实可靠:兴安盟林草局组织森防技术人员、基层护林员开展技术培训,讲解松材线虫病典型症状、取样方法与数据记录规范;现场操作指导松材线虫病监管平台及 APP 应用,累计培训 150 余人次。
三、“宣传 + 管控” 同步,筑牢生态防护 “安全线”
多渠道宣传,让 “防控意识” 深入人心:通过微信群、宣传手册、户外展板等渠道,向兴安盟群众普及松材线虫病危害、传播途径及防控政策,告知 “不随意运输使用未检疫松材”“发现疑似病株及时上报” 等防控要点,累计发放资料 4 千余份;走进林区周边学校、企业,开展知识宣讲会,以案例讲解、实物展示增强群众认知,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防控。
严管控源头,让 “传播风险” 降至最低:加强对兴安盟内松材加工企业、木材市场、苗圃基地的检疫检查,严查未检疫松材及制品,对违规行为依法严处;指导清理松林内枯死木、衰弱木,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升松树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