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兴安盟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累计防治177.83万亩,鼠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0%以下,顺利完成年度防治任务目标,有力守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一、构建科学防治体系,筑牢监测预警根基
兴安盟把草原鼠虫害防治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确立“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强化责任”的工作方针。通过科学布设固定监测站点、综合运用人工线路踏查和地面样方调查等技术手段,构建起全盟草原生态监测网络,累计监测草原鼠虫害1074万亩,覆盖率达40%,实现对鼠虫害发生动态的实时感知与精准预警,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探索绿色防治路径,提升综合防治效能
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通过搭建鹰架、投放牧鸡、喷洒生物制剂等方式,实现防治效果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全盟累计出动技术人员656人次、投入劳力3338人次、使用生物药剂用量49.92吨、飞机120架次、大型机械86台次、大型喷雾机械129台次、中小型喷雾器357台次、车辆1159辆次,防治草原鼠害85.73万亩、虫害92.1万亩,全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健全长效治理机制,巩固防治工作成果
草原鼠虫害防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为巩固防治成效,防止鼠虫害反弹,兴安盟从生态整体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持续强化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一是明确各级防治责任主体,将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二是加强对农牧民的宣传引导,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普及草原鼠虫害防治知识,提高农牧民的防治意识和参与度,营造共防共治、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三是构建“防、治、管、控”一体化机制,推动防治工作从短期应急向长效管控转变,助力实现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