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三机联防+物理防治”草原蝗虫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http://www.forestry.gov.cn/ 2025-08-0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
【字体: 打印本页

为提升草原蝗虫防治效果和效率,呼伦贝尔市创新推出“三机联防+物理防治”模式。大型飞机主攻“面”、无人机聚焦“点”、地面机械处理“边”、地面车载捕虫网物理防治,单日最高防治面积突破20万亩,较传统单一机械作业提升3倍以上,人力投入降低50%。目前,“三机联防+物理防治”模式已在新巴尔虎右旗开展试点,首周即完成防治面积近百万亩,实现“高效控灾+节约成本”双重目标。

一是大型飞机负责大面积“地毯式”防控。针对新右旗宝格德乌拉苏木、贝尔苏木等蝗虫较高密度连片发生特点,调配大型“运-5”飞机开展作业。依托其高效率、广覆盖优势,单次飞行可完成8000亩防治面积,快速压低蝗虫基数,为后续精准防治奠定基础。

二是无人机聚焦重点区域“精细化”补防。在新右旗克尔伦苏木、阿拉坦额莫勒镇,新左旗吉布呼郎苏木和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等区域,投入数十架无人机集群作业,每架单日作业面积可达5000亩。通过精准设定航线,实现药剂“点喷”,避免重复施药或遗漏,防治效率较单一机型明显提升。

三是地面机械承担“最后一公里”攻坚。针对牧民居住区周边、围栏内等小型地块,启用喷雾机、喷撒机等地面机械。结合人工巡查,对零星残留蝗虫进行彻底清理,同时负责药剂调配、物资转运等后勤支撑,确保防治无死角。

四是人工物理防治,开启牧民致富新路。在新巴尔虎左旗,人工物理防治队伍积极配合,采用摩托车载捕虫网等工具对高压线、自然保护区、边境等禁飞区的蝗虫进行捕捉,不仅有效保护了草场植被,还开启了一条牧民将捕捉到的蝗虫出售给饲料加工厂的致富新路。这种“防治+创收”的生态友好模式,既守护了草原资源,又实实在在增加了牧民收入,开创了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局面。

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持续优化调度机制,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推动“三机联防+物理防治”成为草原蝗虫常态化防治新模式,为保护草原生态筑牢防线。